要简单地描述“战略”这个词并不容易。你首先需要了解这个词所包含的多重涵义,形成自己的基本概念,然后在经历了各种事件以后去逐渐地加深理解。然而,你会发现你的学习曲线从来不会停滞或平坦,它只会持续地变得陡峭。还有,并不是只有企业界人士才会去思考战略的问题,在个人生活、体育活动以及政治活动中都会被贴上“战略”的标签。
现代观点
“没人真正懂得战略是什么!”——这句刊登在1993年3月20日出版的英国杂志The Economist上的评论简明扼要地表达了当时人们对战略的认知。不幸的是,直到今天,对战略的认知,我们依然没有多大的进步。相反,除了找到了一些好的实践方法外,近些年来许多含糊不清的研究更加模糊了我们对战略本质的认识。人们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正是因为有关战略管理的理论纷繁复杂,我们反而说不清战略究竟是什么。著名的哈佛商学院的学者也抱怨出现“分析综合症”的危险:我们的任务是要对具体的事件进行战略决策,而我们所面临的现实却是复杂的分析公式。要形成一个好的战略难上加难。伦敦商学院战略与国际管理学教授马基迪斯(Markides)甚至在他的文章中建议我们在进行战略决策的时候不要去理会这些概念。他按照结果导向的方式对好的战略进行了定义:“在每个成功企业的背后,都有一个非常伟大的战略。”因此,我们所需做的“一切”只是理解和模仿那些成功企业的战略,而精确的定义就变得无关紧要了。
战略概念的历史沿革
“战略”(strategy)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strategos,是指在军队里的领导力,即通过对资源利用的计划达到具体的目标。卡尔·冯·克劳塞维茨(Carl yon Clausewitz,1780一1831)是一位普鲁士的将军,也是一位军事理沦家。他曾说过:“战略就是对力量的有效利用。”所以,业界公认克劳塞维茨将军是最早的战略家。然而,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其实在克劳塞维茨将军以前就有许多军事领导人,例如罗马的凯撒大帝、中国的孙子、意大利的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都曾经为了军事行动而设计过各种战略。在这些军事战略中,虽然有些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但时至今日依然可以适用于现代管理中。
无论如何,集中优势资源、创新、组织和沟通、目标和资源协调、考虑个人优势,这些词语依然被今天的决策者在涉及市场、竞争和公司的日常业务中频繁使用。因此,对战略的理解其实并没有改变,只是如今我们换了一个场合而已。
第一个案例:第二次罗马和迦太基战争
古代战争的首领算得上是最先有意识地进行战略管理的先驱。其中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战略的复杂性,并且说明为什么有时一项好的战略不一定带来持续的成功。
在经过一段很长时间的抗争后,迦太基还是输掉了它与罗马的第一次战争(公元前264—241)。地中海已经被罗马人控制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迦太基还要担心罗马人的再一次袭击,这次的目的是对整个城邦的完全控制。
迦太基意识到了这个危险,于是要求一名军官汉尼拔(Hannibal)提出一项战略。汉尼拔分析了面临的形势,比较了罗马和迦太基双方的资源。比较后得出的结论是:罗马不论是步兵装备还是海军装备都比迦太基出色,因此贸然再进行一次海战对迦太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另一方面,迦太基的优势表现在其有较好的骑兵,还有更加重要的战象,因为战象在彼时对罗马来说是一个完全未知的新型武器。
考虑了地理因素后,汉尼拔很快意识到意大利三面环水,若想攻击罗马,不能从水路直接进攻,而是应该通过陆地迂回推进。更重要的是,陆路进攻对迦太基来说更加有利,因为其在陆军和战象上的优势将会更加明显。
因此,汉尼拔的战略决策为,将军队(50 000名步兵、9 000名骑兵以及37头战象)先海运到伊比利亚半岛的新迦太基,接着穿越阿尔卑斯山,最终在陆地上击败罗马。
很明显,汉尼拔把所有重要的因素都考虑进自己的战略规划中,因此我们可以给他的战略积极的评价。从这项战略规划来看,汉尼拔的军事才能是显而易见的,那么,为什么在17年后他依然输掉了第二次罗马和迦太基战争?历史学家给出的一个答案是:在早期的胜利之后,他没有能继续无条件地推进进攻罗马的路线。相反,他让自己深陷政治和策略斗争的泥潭。而这最终削弱了他自己和他的资源。于是,这便给了敌人机会重新集结力量并且适应了汉尼拔的战略。因此,这个例子向我们说明厂战略应该将方方面面的因素都考虑其中,同时它也证明了即使一个计划卓越的战略也并不会必然地保证永久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