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环效应”又叫“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提出来的。晕轮是一种当月亮被光环笼罩时产生的模糊不清的自然现象。爱德华认为,人的认知和判断也有这样的特点,即从局部出发,然后扩散总结出整体。而结论自然是跟晕轮一样,是以偏概全的结论。
为此,心理学家戴恩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先让被试者看一些人的照片,这些照片上都是与他们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并且穿着和长相各不相同,之后他让被试者对照片中的人物进行评定。
结果证明,被试者赋予那些富有魅力的人更多、更理想的优秀品质,如和蔼可亲、温柔善良、沉着稳重、善于交际及品格高远等。
心理学家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人们在内心深处总是认为相貌与品质之间有着某种内在联系。如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认为长相美丽的人是善良的,而长相丑陋的人是邪恶的。而实际上,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论断,美丽的事物并不一定就是好的,不美的事物也不一定就是坏的。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炎热的夏天,一只梅花鹿口渴了,于是它来到河边喝水。喝完后突然看到河中自己的身影,一双美丽的角十分迷人。于是它洋洋得意地想: “我的角是多么的漂亮啊!”这个时候长颈鹿一瞥,看到水中倒映的腿,又难过起来,暗想: “为什么我的腿这么难看,一点都配不上我的角。”
正难过之际,一只狮子从远处扑了过来。长颈鹿“哎呀”一声,连忙逃跑。别看长颈鹿的腿难看,却雄壮有力,它越跑越快,把狮子落下了一大截。这个时候长颈鹿的前面出现一片森林,于是心想: “跑进森林,狮子的视线就被树木挡住了,它就抓不到我了。”
于是它迅速跑进森林之中,可是没跑几步意外就发生了,长颈鹿那双引以为傲的长角缠到了树枝上,怎么拉也解不开。这个时候,狮子跑了过来,一下子就把它的喉咙咬断了。
长颈鹿的腿虽然难看,却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快速奔跑以免被狮子吃掉。而迷人的长角,虽然能让长颈鹿看起来很漂亮,但最后却成为丧命的元凶。
但很多时候,人经常会被“光环效应”控制,分不清真假,很多情况下作出的判断并不是正确的,结果如长颈鹿般的悲剧就发生了。因此,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光环效应”,以免对自身的认知发生偏差。经过研究发现,“晕轮效应”主要有下面三种表现形式。
1.以点概面
即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眭地以个别取代—般,仿佛盲人摸象—般。
例如个人年终工作总结,不仅要对自己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还要对他人的工作进行评价。然而,很多人在对自己作总结时过度强调了自己的优点、做得好的部分,很少甚至不提自己的错误;而对他人,往往抓住对方某一错误,大肆批评了起来,说对方如何如何不好。实际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有表现好或者出现错误的时候,关键是全面的评判,而不是以点概面。
2.妄下断言
即把本来并没有联系的一些个性与其他特征联系到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就必定会有另外一种。
比如自恃自己的字写得很好或者长得十分漂亮,就容易觉得自己其他方面也十分优秀。实际上写字或者长相好看,与能力没有必然联系。成功还是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靠外表来得到。
3.绝对化倾向
即发现好的方面就全面肯定,发现不好的方面就全盘否定,极易受到主观偏见的支配。
例如,一旦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突出的优势,就觉得自己天下无敌,而在某些方面是弱势,又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实际上,根本没有绝对的肯定,也没有绝对的否定,太过肯定自己会产生骄傲自大的心理,而太过绝对的否定,又会让人产生自卑的心理,这些都不利于一个人的发展。
所以,正确认识自己以及他人,应竭力避免“光环效应”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