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人们一直渴望安全。这种想法已经根植于我们的内心之中。脑科专家研究后承认,我们拥有“爬虫类思维”或称“古老的大脑”或称“残存思维”,这里汇集了我们原始的恐惧。
想象一下:一个原始人站在洞口,向外遥望着大草原。他注意到草原中有什么东西在移动。他感到非做不可的事是什么? “走出去看看是怎么一回事!”这位勇敢者的结果怎样呢?
他成为了野兽的盘中餐。于是,非常简单,其他人还是留在山洞中吧。
如今的情形与古代是一样的。当我们企图离开自己舒适的安全区的时候,原始恐惧感会控制我们的行动,我们会犹豫,思考这是否是个好主意。
自古以来累积的恐惧会告诉我们什么?
“如果我是你,我不会那样做。我的叔叔尝试那样做,但他却死了。”
当我们选择留在山洞中的时候,我们可能展示出怎样的特性?
- 撤退,或攻击。
- 愤世嫉俗或吹毛求疵。既然没有用,何必庸人自扰,等等。
- 自怨自艾。如果我能战胜自己的恐惧感,我怎么还会留在山洞里?
- 失去自尊感和自信心。
- 抵制变革。
- 刻意地指出别人的失败之处来证明自己的做法是安全的。
-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 事必躬亲,微观管理。
- 注意力不集中,为了避开可能导致失败或犯错误的一切。
- 没有发自肺腑的快乐或兴奋,混沌度日。
- 对“正确”的需求变得极度强烈,不惜一切代价让事情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
在一次关于“优势责任感”的培训课程中,我们有一个游戏互动的环节,让学员创作自己梦想的洞穴,以此确认“穴居诱惑”对人的吸引力。参加者选择代表不同物品的标签,将其贴在他们笔记本中的一个洞穴的图片上,想尽办法装饰他们的洞穴,使自己能舒服地长期居住。
你的选择是什么?我会选择壁炉、舒服的沙发、一杯红酒、“请勿打扰”的标志、我的笔记本电脑、我的狗、我喜欢的一些好书、鲜花、我获得的国际奖项(证明我突出的工作表现)和一个相框,里面是那位承担主要风险并因此被立即解雇的人的照片。
我们喜欢自己的洞穴。这个洞穴足够精致,我们可以偶尔去小住,但如果我们永远住在那里不再出来的话,就成了问题。
如果生活的主要目的是创造安全感,那么我们不会成为变革推动者,不会将最好的东西带进自己的生活,更谈不上带给我们周围的人。住在山洞中的人当然不会是那些最终成为公司CEO、高级管理人员和经理的人。至少,他所在的公司不要指望在21世纪能得以生存并兴旺发达了。
你是继续当你的“山顶洞人”呢,还是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