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中,总会由于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产生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者之间或者某几个部门之间的恩怨矛盾。“江湖险恶,人心叵测”中国历来就有这样一句话,现在,“江湖斗争”的味道在企业内部矛盾中较为浓厚。其实,基于人的本性,有群体存在的地方就免不了有矛盾,但正是这些细微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团队的发展,因此,领导者应该正视下属出现的“江湖恩怨”,为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好的环境。
一、企业中“江湖恩怨”的成因
1、“小圈子”的盛行
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总会存在着小圈子,可以说企业就是小圈子萌生发芽的有机土壤。身在“江湖”都知道,分门别派是常见现象,这也就是门户之见产生的原因。“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门内之义气,作为同门师兄妹,有时候可以为了情义“两肋插刀”。在管理学中,这样的团队精神值得提倡。然而,当组织的目标与江湖义气存在差别时,其破坏力也显而易见。此时,企业的团队精神很有可能偏废为责任不明,甚至演变成为江湖战场。毋庸置疑,小圈子有时候会使员工愉快地投入工作,产生相互团结、相互促进的有利影响,但有时候却因为存在意见的分歧引发员工之间负面的恩怨,成为流言蜚语的发源地。
2、解决问题操之过急,导致“脾气败”
作为管理者,在处理一些事情上,你越是操之过急,事情就会变得更加的顽固。领导者总是想要获得立竿见影的成效,在解决问题时,甚至并不清楚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就急于作出判断,并指挥下属回应自己并不周全的解决方案,然而欲速则不达,这样不仅没有将已有的问题处理妥当,甚至会使下属与领导者产生恩怨。
3、“主心骨”缺失
可以说只要有群体存在的地方,就总是会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出现,这便是俗称的“谗言”。组织中很多恩怨的产生,都源于员工或领导的人云亦云、道听途说。吴子曰:“三军之灾,生于狐疑”。特别是作为组织的领导者,时常会将自己对员工的个人偏见作为衡量其他人工作亦或为人的标准,甚至对于身边存在的这些“嘀咕”有浓厚的兴趣,最终致使事物的本质面目全非。江湖中人处理冲突和矛盾之时,快意恩仇是最直接的方式。喜欢用自身的思维去处理矛盾和冲突,因此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之说。其结果往往冤冤相报。但对于当今企业而言,领导者个人的成见以及那些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并不会帮助企业成长。因人而异、没有规则的管理,会使管理者最终失去公信力,且领导者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长久的相互不信任,足以增加企业中的明争暗斗,产生杀伤力极强的“江湖恩怨”。
4、“唯我独尊”心态过重
以自我为中心开展企业管理工作,也是导致领导与下属产生隔阂、引发矛盾的原因之一。很多中小型企业中的管理人员认为,自己能够胜任领导职务,一定是在某方面有超于其他员工的能力。因此,从来不肯用随和的态度与下属打交道。自抬身价成为了员工与领导者之间产生隔阂的又一重要因素。在处理问题上,很多领导者语言态度都表现得比较强势与僵硬。居高临下、唯我独尊拉开了其与员工之间的差距,促生了下属与领导者之间的怨恨,使员工避之不及。
二、以史为鉴化解员工恩怨
1、以“和”字治军
曾国藩在刚刚接管绿营军的时候,对军营中“胜不相让,败不相救”的习气深感憎恶。因此,他以“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利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相救。”曾国藩还在《要齐心》中重申三遍:“只要齐心不可当……百家合成一条心,千人合作手一双”由此来使大家可以团结在一起,消除众将士中间的恩恩怨怨。实践的磨合证明,曾国藩的这些努力没有白费,一个团结的群体、一个齐心协力的队伍,他们荣辱与共、同生共死后,那些个人的恩恩怨怨就真的无关痛痒了。
管理人员必须及时处理员工之间的冲突,不使小冲突演变为“江湖恩怨”。冲突刚开始出现其实并不可怕,因为有冲突才会使企业在小冲突中碰撞出新的思维,有些冲突可以成为建设性冲突。当然,人的情绪是复杂多变的,有时候微小的分歧就能引发冲突,无论是领导者之间还是与下属之间,在发生矛盾时,应该及时分析其原因,找到得当的回应措施。作为领导者,一定以“和”为管理核心,处理好下属的矛盾。
2、以“诚”换诚
“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无论对待任何人,曾国藩始终都将“诚”作为自己的原则。
员工情绪的产生不仅是自身工作不顺的原因,一部分也是受领导者和周围同事行为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相互的。当企业领导者用坦诚的态度真挚地去面对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及问题时,员工也会心存感激地用努力工作作为对企业的回报。用诚心诚意的方式对待周围的人,也许在刚开始也会存在些许的矛盾和误会,但时间久了,这种恩怨就会被真诚所化解。
3、不做“铁血”领导
“以贵凌物,物不服;以威加人,人不厌。”依靠自己地位的高贵去欺负别人,往往会让别人不服;以自己的威望去让别人信服,才不会使别人讨厌且得到尊重。很多领导者在企业对待下属都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将自己置于“领导”地位,认为其下属就理所应当被领导。在员工犯错误的时候,不是加以引导,而是一味地指责。“铁血”领导让员工感到畏惧,造成了员工对领导者的心怀不满。
打破“铁血”式的领导观念,要求管理者从员工角度出发,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改变沟通时惯用的“领导腔”,在了解员工心里真正需求的前提下,巧妙地与其进行沟通。说服员工总好过严厉的命令与警告。想使员工达到高效的工作要求,完成既定的工作安排,是每一个管理人员的期待,但“铁血”的领导方式是低能领导者的态度,因为,这样会使员工形成逆反心理。“大量能容,不动声色。”作为一个领导者拥有值得员工信服的能力,及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便能够使下属远离因工作上不顺心引发的是是非非。
4、营造良好“风气”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绝对不同于“屈服”和“纵容”。公司管理人员在人性化的管理中,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底线”。无限的包容在企业中并不可行。宽容与体谅,是对一个员工的尊重,更是推动员工前进的动力所在。但是,对于企业中顽固的“害群之马”进行宽容和谅解也许会造成企业中员工与员工之间产生更多的恩怨。
“吾尝谓人才随风气为转移,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两次指斥之人,亦不能一一惩究。择其劣绩尤著者严劾一二,以儆其余。”阿谀奉承在晚清时代的官场上,弥漫着每个角落。对此,曾国藩深表痛绝。故在给李鸿章的信中写出了上述话语。明确地告知李鸿章不能因为郭松林在战场上立下了汗马功劳,就在他犯错误的时候一忍再忍。
在某种程度上,隐忍不发、喜怒不形于色虽然代表了一个人的成熟稳重,但在企业管理中,这种江湖的修道却是企业得以正常发展的一大忌讳。“一失足成千古恨”,管理者可能因为一时的隐忍却使企业中某些潜在的危机得不到及时的纠正与解决,从而使事情严重恶化。
“整风”也是领导者在企业中需要认真对待的一项基本任务,要抓好员工的情绪,不能让负面情绪影响了整个企业的名声。一个好的企业,要想有较高的凝聚力,仅靠几个人的齐心协力是远远不够的,团结协作才是企业得以形成良好风气的前提。一些员工的工作能力特别突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做出了不少贡献,但由于他们的要强性格,总会引发与其他人之间的矛盾,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这时候,就让管理者难以抉择如何处理。其实,管理者之所以存在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是因为没有从长远角度分析事情的利弊。
一筐苹果中,只要有少数几个甚至一个苹果是烂的,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那么其他的苹果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一一腐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也正是在于它惊人的传染力与破坏程度。在企业中,一个能力超长的人,进入一个能力平平的部门,过不了多久,他自身的能力也会变得平庸。同样,一个好部门,来了一个不团结、爱搬弄是非的人,过不了多久,这个部门也会因为不团结变成一盘散沙。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破坏永远比建设容易。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当一个人因为工作而产生的恩怨波及到其他人的时候,领导者应该进行权衡,认真地分析该员工的去留,防止产生更多不必要的麻烦,增加企业内耗。
三、用开放之心化解员工恩怨
“江湖恩怨”的现象存在于企业之中很正常,毕竟竞争激烈、人心复杂。企业领导者如何对矛盾冲突做好预防工作,或者如何使冲突变成建设性冲突是如今企业管理的关键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工作中犯错是在所难免的,当然,避免不了的还有领导者或员工在交谈中对其他人的无意中伤。在竞争激烈的时代,每个人由于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都会有自己的小脾气,有时候会因为这些脾气导致员工与员工之间发生不愉快,更有甚者会将他人不愉快的发泄当做恩怨,日后伺机报复。作为企业领导者,应以自身处理事情的态度为向导,潜移默化地影响下属用积极态度代替消极思想。“江湖恩怨”自古就容易在有人的地方扎根驻营,且“出淤泥而不染”的毕竟是少数。但作为领导者可以采用一定的措施,去防范和调整企业中存在的恩怨情仇。
“处人处事之所以不当者,以其知之不明也。若巨细周知,表里洞彻,则处之自有方术矣!”恩怨的产生大多来自彼此的不了解,如果每件事情都讲清楚说明白,那么就不会产生种种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