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上总会出错。但有些人的判断错误后果严重,结果遭到公开解雇或被迫辞职。但就算犯了大错,还是要养家活口,在犯下严重判断错误之后,该怎样才能专业地重回职场?
首先,要知道曾有这种经验的所在多有。2015年12月《纽约时报》报导,许多华尔街一时俊彦共聚一堂,参加募款餐会,地点就在纽约希尔顿饭店的大宴会厅,而会上的专题讲者是麦可•米尔肯(Michael Milken)。
在27年前,《纽约时报》的另一篇报导可不这么客气,曾说「华尔街遭到严重的犯罪问题所感染」。米尔肯当时建立了一个垃圾债券帝国,让他从1983到1987年大赚超过10亿美元。检察官指控米尔肯欺骗客户及股东、操纵市场,并瞒天过海让某家公司遭到接管。他最后被判入狱10年、重罚11亿美元,也遭判终生不得参与债券业。
出狱后,米尔肯与人共同创立了全美最大的营利儿童照顾机构知识寰宇公司(Knowledge Universe,现改名为KinderCare Education)。确实,米尔肯富甲一方,东山再起比大多数人来得容易。但从这种人(不论是犯了重罪或其他大错)重新站起来的过程,有些教训人人都值得学习。
用新的故事覆盖历史
米尔肯无法改变既有历史,但可以创造新的故事、覆盖原本的历史。他后来共同创立了米尔肯家族基金会(Milken Family Foundation),并担任米尔肯研究所(Milken Institute)所长,以资助研究黑色素瘤、癌症及各种生命威胁病症而闻名。「罪犯麦克.米尔肯」的形象,已经被「慈善家麦克.米尔肯」的形象所覆盖。我们并不是说米尔肯慈善家的身份只是装模作样;他和一些家族成员确实为癌症所苦,应该可以假设他真心想扶植医学研究,只不过这种以新叙事掩盖旧叙事的方法也实在相当有效。
以下再举一例。我有一位客户是制药公司资深副总,被控违反美国法律、意图贿赂外国官员,于是遭到公司悄悄开除。一如米尔肯,被开除的事实及理由成了他一辈子挥之不去的记录。
这位客户于是放了自己一个「离修假」,用这段时间去了希腊的列士波斯岛(Lesbos),协助困在岛上的叙利亚难民儿童。他在岛上把这段经验写成部落格,结果在这个似乎对难民漠不关心的世界上,俨然成了一个发言人。
经过一年的离修假,这位客户重回制药业,以顾问职重新出发。再过了一年,他又得到某位客户的青睐而得到雇用。
重塑网络上的痕迹
光是有个新故事还不够,还得确定这个故事能覆盖掉先前关于你的故事才行。负面的新闻报导、过去对你不满的人所发的负面评论,都必然会出现在网络及社群媒体上,而且十有八九逃不过雇主和招聘经理的眼睛。如果搜寻自己名字所找到的内容都是负面的,就得好好设法掩埋这段过去。
设一个自己名字的网站,更新LinkedIn档案,建一个部落格、谈谈自己新的热情。现在市面上有各种现成选择,建个网站和部落格来出发并非难事。花点时间心力,希望就能把那些关于你的负面消息推到网络搜寻结果页面的两、三页之后。
该对未来的雇主怎么说?
很多陷入此类困境的人,都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和未来可能的雇主解释自己为何遭到开除。位于亚特兰大的边境集团(Frontier Group)公司专为遭解职的人安排新职,公司负责人派特.林区(Pat Lynch)建议客户,讨论人生污点时要把握「少即是多」的原则。不管交流会或工作面试,都尽量避开这个话题。
但有时候无法避免,像是被问到为什么履历有明显的时间空档,或是雇主从网络或别人口中得知过去详情,又或是求职时的表格直接询问是否有犯罪纪录。这时千万别说谎,一旦被发现,会构成具缘由的解聘(Termination with Cause)的要件,这下就得面对两次错误判断的后果。此外,就算你确实认为那次错误无法避免、或者根本不是你的错,也千万别怪罪他人。虽然人们会对受害者感到同情,却很少愿意雇用。
不得不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就先把矛头指向自己,再讲出三件你从这项经验学到的事。举例而言,你可以说:「这件错误我确实该负责,也学到了三项教训:第一,我一定得有7小时的睡眠,才能做出好决定。那次我大概只睡了4-5小时。第二,我做决定时应该要先写下来,放24小时之后再开口。杜鲁门总统这么做的效果很好,我现在也如此效法。第三,现在我要下决定前,会先想起父亲,自问「我做了这个决定,他是否会为我感到自豪?」
这种作法,能够明确表达你已经有所反省及改变,而且协助这位未来可能的雇主降低雇用你的风险。光是模糊其词,说些像是「我不会再犯了」的话,并不足以让人觉得安心。
在旧金山的职涯教练苏珊.克莱顿(Susan Chritton)著有《个人品牌天才班》(Personal Branding for Dummies),她就说:「我发现,如果某人讨人喜欢,而且愿意一肩挑起自己的错误,大众其实比我们想像的更宽容。」
一时的判断错误,不该成为职业生涯的句点。就算你自己都不想雇用犯下同样错误的人,但还有许多其他人,其实都愿意给人第二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