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核制度有一个谑称——“Rank and Yank”。
数年前,休斯顿的一家报纸首创了这个词汇“Rank and Yank”——“评级与封杀”,显然带着贬义。
老道的商界精英们对绩考制度的态度还是比较中肯——它曾在很长的历史中促进了工业时代的组织效能,只是它可能不再适用于这个时代,或未来。
关于绩效考核制度(Performance Reviews)的历史,一种说法是:它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英国文官考察制度(另一个有趣的观点是:英国文官考察制实际上是中国科举制度流传到英国的结果;法国人学得更像,科举制深受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推崇)。起初是为了避免文官晋级主要凭资历,造成工作不分优劣,所有人一起晋级加薪的局面。在工业时代,绩效评级这种差异化管理方式也经历了数次建设性的发展,从早期的强调“效率”,到后期的强调“公平”。
然而,一个时代的终结,往往意味着内核精神的变化;或者说,不同时代的“公平”和“效率”有着不同的含义。
在VUCA环境下(以波动、不确定、模糊、复杂为四大特征)的今天,公式化的绩考制度开始显现出种种负面效应,比如企业政治化、隐形等级阶梯、高压挫折等副产品——团队合作与友好不再存在,企业的透明度、民主化发展和创造力遭到破坏。
埃森哲、信诺、GAP、德勤、Twitter和微软率先废除了每月、双周,甚至年度的强制排名系统。根据David Rock和Beth Jones2015年9月8日在《哈佛商业评论》的报道:50多家全球大型企业正在进行绩效管理制度改革,从过去繁琐的年度评级转向可持续的、“对话式”的绩效测评,70%的企业正在考虑改变过去的绩效管理策略。
2013年底,微软撤除了“分级评等制度”(stack ranking)——这个系统把员工分为20-70-10三个档次。顶层的20%的员工被认为是百里挑一的精华,70%马马虎虎,而底层的10%则被认为是表现不佳,随时可能被开除(这个20-70-10系统被前通用电气公司的CEO杰克·韦尔奇在上世纪80年代发扬光大,随后摩托罗拉、IBM、福特等公司也分别效仿)。微软前CEO史蒂夫鲍尔是此系统的忠实拥护者。
不管你是否一如既往地支持传统的绩效考核制度,但如果你开始考虑这种转变,开启“反馈”(Feedback)和“人才对话”(Talent Conversation)机制是企业最好的选择。
从目的上来说,反馈机制与绩效审查制度存在着一致性,表现在:
- 都是为了激励高效能的行为方式;
- 都是为了停止低效能的行为方式;
- 都是为了鼓励员工开始改变行为方式,提高效能;
- 都是为了激发员工对工作和组织的承诺。
但提供反馈往往更有效。反馈具备高灵活性,高适应性和可持续性,可以实时地嵌入到当下日常的管理中,循序渐进地催化组织行为改变(应对我们所处的波动的、易变的、模糊的、复杂的环境);另一方面,如果日常反馈收到出色的效用,反馈双方在此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信任是弥足珍贵的(激发团队承诺,实现协同)。作为管理者一方的角色,建立的信任感越强,与团队的关系越融洽,在未来的反馈中收到的成效越高,为组织和团队创建学习和成长的格局也越开阔。
公式化的绩效考核制度,终将随着上一个时代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