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Uber(优步)司机提出集体诉讼,控告薪资及劳动条件不公。Uber庭外和解,除了赔偿1亿美元,也就Uber共乘服务对小费的立场加以澄清。
Uber长期以来一直反对小费制度,表示乘客不会喜欢另付小费的麻烦,也认为有其他负面影响,包括可能有种族偏见(也就是非白人司机得到的小费较少)。虽然Uber仍然表示「Uber平台不含小费(UberTAXI除外),无须且不要求支付小费」,但和解条文中却有所退让,加注「乘客可自由支付小费,司机也可接受。」现在,司机能够直接向乘客要求、或是在车中张贴标示,索取小费。
另一项重点在于,如果乘客想付小费,Uber并不允许用应用程序支付,而是得现金交付、或是另加一笔信用卡交易。虽然这种付小费的过程听起来无伤大雅,但却可能大伤Uber的竞争力。除了增加步骤造成不便(商务乘客可能需要收集多张报帐收据),许多乘客还可能觉得自己需要在小费上大方一些。
Uber的一项主要特色,就在于乘客与司机双向的评分制,目的是让双方都维持良好的举止。每次乘车后,乘客和司机都能匿名给予对方1–5分的评分(5分为最高)。司机必须在载客完成后立刻输入评分,才能分派到下一趟载客任务。对司机来说,要得到最高分的金钱诱因并不高;只要平均分数还在4.6以上,要继续在公司待着就不成问题。但如果是乘客得的分数太低,就没人愿意载了。
所以Uber这种「不用付、但也可以付」的小费制度,问题在于根本改变了小费的意义。小费应该是对于服务良好的感谢,但在Uber的情况下,司机在对乘客给分之前,就会知道乘客付了多少小费。这样一来,就会像《黑道家族》里那种暗示的威胁:「小费多一点,否则我就会给你低分」。
在付小费这件事上,顾客从来就不是强势的一方。传统上,小费多少是顾客的个人选择,要看顾客对服务的看法、习惯及收入等因素而定。但现在Uber还加进了一点猜测的因素,要猜猜看究竟得给10%、15%、还是20%,才能确保得到高分。许多乘客(包括我在内)都不曾给过小费,原因也正在于Uber 告诉我们不用付。如果「被迫」要多付20%的车资,等于是大幅涨价,对于Uber行销所强调的便宜(相对于传统计程车)、方便(无须携带现金、甚至也不用带信用卡),都是一大打击。
确实,知名餐厅经营者丹尼•迈耶尔(Danny Meyer)有种方式暗地指示顾客该付多少小费:直接删去小费制度,而采用「接待费用内含」的定价。但差别在于,迈耶尔拥有的是13间纽约的顶尖餐厅和酒吧,差异化够高,也就让迈耶尔有资格不随流俗,而直接将小费纳入定价。但相对地,有太多可替代Uber的乘车方案。事实上,许多Uber的司机同时也为Lyft工作,这是另一家共乘服务公司,而且付小费的方式对顾客来说方便多了。小费功能就附在Lyft的应用程序中,而且司机要先给完乘客评分,才会得知收到多少小费。
另一个值得问的问题,在于顾客是不是太担心自己的评分。或许如此,但因为整个社会实在太在意各种评分、脸书上的按赞数,顾客自然就会在意分数高低。我们不喜欢得到不公平的评分,特别是Lyft就有类似的服务、而且评分系统也更公平。
Uber该怎么做?一种办法是完全禁止付小费,并提醒司机如果不满、大可只为Lyft工作。但比较实际的作法,则是必须先了解司机就是公司的品牌形象大使,应该要提供一些动机,让司机愿意提供最佳的服务。最简单的补救措施,就是采用Lyft的小费系统。然而,如果Uber就是希望维持不用付小费的政策,就该找个其他方式来奖励那些得分较高的司机。
Uber对于小费优柔寡断的立场,对于所有商业来说都有两大教训。第一,应该让顾客清楚知道你的定价。定价是顾客评断的一项关键;「不用,但你或许是该付」的小费制度会叫人摸不清头脑。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定价的架构至关紧要,其中也包括付款流程如何。Uber在小费上进退失据,已经让Lyft抢下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