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很擅长讲通俗易懂的寓言故事。而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也有不少说客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推销自己,他们在说服君王时也经常引用寓言。
寓言具有触动我们感官的效果。中国古代的说客,经常以仙鹤、乌龟,或者猎户、渔民的故事为例,来比喻君王的过失,或就如何推动国家的发展等问题向君王进谏。不这样,君王是听不进他们的话的。
抽象的话题,既让我们难以理解,又不容易打动我们的心。举个例子,如果以“日本长期的通货紧缩给国际经济造成的影响”为题目,不论怎么卖力地演讲,人们也会听得一头雾水。不如打个比方“卖鱼的生意不好,旁边的肉店也会受到影响”,这样更容易让人明白。
全世界的孩子都很喜爱的《伊索寓言》,就是通过一个个的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的。这也是《伊索寓言》如此具有亲和力,又如此打动人心的原因所在。如果《伊索寓言》通篇只有抽象的大道理,估计就没人愿意看了。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家谢里·泰勒博士,就“寓言的说服力强”这一现象进行了观察研究,并将其命名为“鲜明效果”。
泰勒博士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了寓言故事之所以有说服力的几点原因:
- 印象深刻。
- 容易想象。
- 感情冲击强烈。
想要使你的讲话更有说服力,就要给对方留下深刻的记忆。如果对方能记住你说的话,就能随时想起它。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什么比寓言的效果更好了。
要想打动别人,就应该尽量多举例子来使对方留下印象。在教育犯了错误的下属时,不要直接训斥他,可以引用别人的事例,像“有个和你犯了同样错误的前辈……”这样,让对方自己领悟,这样效果更佳。
如果你能滔滔不绝地讲寓言故事,那么你的说服力就可以提高两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