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时间并不长,但经济学理论早已如汗牛充栋,包括企业研究在内,各式各样的管理理论、概念、模型经常都在发表,什么边际效应(Marginal Effect)、泰罗制(Taylorism)、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博弈论(Game Theory)……随便扔几个出来,都是改变了全世界企业管理过程、甚至经济领域发展轨迹的震撼弹,身在工商业界,即使不能对那些重量级的理论耳熟能详,也必须有常识性的了解。
正所谓“站在巨人肩上才能看得更远”,在很多时候,应用别人成功使用过的,且经过大量专业人士研究分析过的既有理论,要比自己凭个人经验摸索更容易取得实效,这也算是企业经营中走捷径的一种方式。只不过,仅有管理理论是不够的,倘若被理论的条款缚住了手脚,则是相当危险的。
不论一种管理理论曾经如何先进,在别人身上取得过怎样的卓越功绩,后来的追随者们永远要注意:那只是当时当地那一个当事人的成就。事实上,从经济学发展的历程来看,不管多么优秀的理论,不管得到过多么丰富的验证,在实际应用当中,都是需要不断改进、不断调整,甚至不断推翻的。
比如南美国经济学家泰罗创造的泰罗制管理方式,它与事业部制差不多同时代产生的,应用严格和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分解,高度提升单位时间内的生产效率,曾经在20世纪的前期广泛应用于欧美制造业,大大提高企业的利润率。
但是,因为这一管理制度过于注重“发挥工人潜能”,大大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而导致工人们的普通抗议、甚至于罢工。后来,泰罗制被人本主义的效率管理方式所取代,新的效率管理的倡导者们强调,科学管理应更注重从精神上激励工人的工作热情,同时也保留标准化的作业方式,通过合理的奖惩来激发工人自觉提高生产效率。
同理,事业部制兴盛于工业化生产的鼎盛时期,它能适应以产品为导向的经济形态,但在20世纪末期,经济环境已从产品导向变更为市场导向,最初的事业部制的弊端就显现出来 就连日本老牌制造商、较早实行事业部制的松下公司(Panasonic),也在2001年宣布对公司结构进行大幅度改造,彻底抛弃事业部制,建立分社体制,进行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内部管理体制。
其实,我们不能说事业部制应该完全被废止,在欧美,不少管理学家早就在研究如何对事业部制做出改造,扬长避短,逐步形成了更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矩阵式管理模式。如今,许多亚洲的制造企业也在纷纷改造自己的事业部制模式。
总而言之,不管在应用哪一种已经成熟的管理或经营方式,充分的理论支持非常必要,但不是唯一的选择标准,而只是一种参考。企业还需要注意这些理论的变化,以及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变化。在企业经营的领域里,天时、地利与人和对不同的企业是非常不一样的,希望走捷径的想法没错,但希望依靠简单复制就重复别人的成功则完全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