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公平公正的时候,人们很容易就会想到圣人。因为只有圣人才是无私的,灭自己的人欲,去做存天理的事情。我们在谈企业CEO的时候,也会谈到企业CEO的道德问题,企业CEO不是必然道德高尚的人,没有人能够站在道德的视角去要求别人一定成为高尚的人,高尚的定义本身就有主观主义的色彩。
很多创业者在一开始创业的时候本来只是想改变自己的生活,或者让自己的亲人活得好一些,并没有想要改变世界。人生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走的,一般是站在什么台阶之上才会有什么样的眼界。这些创业者在获得了自由、尊严和安全感的时候,他就会自然而然地思考自己存于天地间的意义。他会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在利己和利他之间做一个平衡,甚至他们会把自己的后半生全部投入到公益事业中去,使得自己的人生得到完满。这是企业CEO们一般的自我意识的进化之路。
很多的教条都认为穷人才具有天然的道德感,其实不是这样的,对于企业CEO而言,在拥有了自己一份事业以后,他就摆脱了金钱的困扰,接下来能够让他觉得荣耀的事情,可能就是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熊彼特说:“他们就是创造一个独立的王国,他就是这个王国的国王。”这种事业促进了行业发展,他就为社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企业CEO的自我修炼之路不是一条直线。有一些企业家事业做得很大,但是其思维方式依然处于丛林时代,这也是一个社会现实。假如有一位企业老总,他很自私,行为不端,心胸狭窄,那我们就很难想象这个企业的员工会服从他的管理。尽管他是老总,我们也无法相信他的管理是行之有效的。中国古代说“以德服人”,大概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位老总如果不能“以德服人”,那就定然只能“以权压人”,那么这个企业就很难形成一支团结一致、运行有效的团队。
民间有句俗话,叫做“小鬼脸难看”。往往那些真正握有大权、成就了一番事业的领导人,倒反而平易、民主,绝无半点盛气凌人之态。平易似乎成了成大器者的一种必然气质。企业CEO的德行,往往已经融入到自己的气质之中,融入到日常行为之中。
联想集团前总裁柳传志曾经在企业内部一个小范围的场合,说他自己最感到欣慰的一件事就是企业发展这么多年,他从来没有失信过。他对员工、对政府、对银行以及合作伙伴说过的联想的目标都一一实现了,尽管其间也有沟沟坎坎,但最终的结果是没有食言。
柳传志说这番话时动了真情,那种真情也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实际工作中,柳传志也常常告诫他的部下,尤其是那些他看好其才能的部下,告诉他们向企业申报一个计划的时候,对这个计划的最终结果承诺一定要格外小心。就好比桥牌选手,喊出多少分就要打出多少分来,绝不能喊出一个高分,打出来以后是低分,这样你就失掉了信誉,无论动机如何,结果都是欺骗。
从实际效果来看,总裁的信誉更多的是通过他的日常行为日积月累、点点滴滴建立起来的。譬如说开会不许迟到,迟到就要罚站,这是联想集团的一条纪律。柳传志要不要遵守这个纪律?这条纪律是他批准的,自然就是他的承诺,如果他做不到这点,如果他时时以各种各样的理由为自己的迟到开脱,那么他的信誉就会大打折扣。
既然能够成为CEO,而不仅仅是为金钱而生的生意人,那么就要思考金钱本身的意义。企业CEO灵魂的净化过程实际上也是从认识钱开始的,拥有金钱让一个人从容。这种经济基础改变了人本身的思考方式。在创业之初,搏命获取金钱的过程当然不会培育出高尚的品德。这是很多创业家们即使成为CEO以后,仍然对自己创业之初所做的过分的事情感慨万千的原因。很多创业者都有原罪。笔者觉得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也是难以避免的。
企业CEO不是一天练成的,CEO的道德感也不是短时间内就形成的,对企业来说,企业CEO的内在道德观会外化成企业的价值观,企业CEO一定要将自己的道德观变成企业商业模式的一部分。
企业CEO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目的就是要让人才留下来发展。这是企业CEO道德召唤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正面作用。一个企业要吸引人才大约是靠三个因素:一是事业舞台要好,要能够不断成长,所以它才能满足大家的成就感要求,这是根本,如果一个企业的事业不断萎缩,吸引和留住人才就会是一句空话,人总是往高处走的;二是分配政策好,收入能够不断提高,员工与企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如果企业不断发展,员工的个人收入不能相应提高,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也是不现实的;三是CEO魅力,企业事业舞台和个人收入这两个条件都能够满足之后,人才还要考虑的因素就是愿意接受谁的领导,这是价值观是否和企业匹配的问题。
企业CEO在企业员工面前乃至在全社会面前首先要有信誉,这就像一个企业在社会上要有信誉一样。否则,人们不信任你,你就无法实现对企业的领导。如果一个企业在外界树立了道德缺失的形象,那么也会被自己的顾客抛弃掉。所以,我们不能小瞧企业的道德规范,只赚自己能赚的钱,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基业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