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的学习者往往容易因为动力不足而提早放弃,或者由于目标不清晰而难以获得显著的学习效果。但凡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一定明白自己究竟为了什么而学,也因此能够轻松捕获知识,并在职场中平步青云。
这样的道理我们能在成功者的成长历程中搜寻到些许印记。
牛顿是世界上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以及自然哲学家。对于取得如此成就的人,人们常常会以为他天资聪明,甚至是传闻中的“天才”或“神童”,实际上并非如此。
童年时期的牛顿身体极度虚弱,头脑也不是很灵活,更难说聪明。他五岁的时候入学读书,却因为资质平平成绩很差,受到他人的歧视。尽管如此,他却有着执拗的性格。少年的他十分喜欢制作一些小玩意,一旦决心要做什么东西,他就会认真地阅读各种资料,勤奋地学习。
就这样,即使不算聪明的牛顿,也发明出来了很多新奇的小玩意,比如风车、木钟、折叠式台灯。一次他还设计了一盏灯笼挂在了风筝的尾巴上,夜晚来临的时候,就像是一颗彗星。正是凭着具有目的性的学习方法,牛顿从十六岁开始决心很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最终他成为一个伟大的数学家。接着他又通过不断的学习在其他领域一一获得了突破。
可见,学习目的对学习而言是何等的重要,即使不算聪明的少年牛顿也因为怀着做好“小玩意”的目的而学习,成功完成了很多发明。这样的道理也同样适用职场。
有没有过这样的经验,当你因为工作而需要某一项技能的时候,无论它有多么的复杂,总是掌握得更快一些。而如果你是百无聊赖地翻起同一本技能书的时候,一定会被其中晦涩的语言搞得晕头转向。
这是因为目的性会让人觉得这项知识是有用的,最起码手头的工作就使人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了对这种技能的迫切需要。在这种迫切需求的驱使下,人往往增加了学习的动力,并因此更容易掌握知识。
这也是很多人,虽然参加了许多管理培训、阅读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却依旧无法在职场中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那就是缺乏对目的的捕获能力,使学习脱离于工作,变得毫无实用性,其结果不是半途而废就是效率低下,要不然就是学完就忘,无法真正地应用到工作当中来。
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沙漠中行走的人更容易患眼疾。那是因为,沙漠是一望无际的茫茫黄色,人的眼睛在视线之内久久不能找到任何落点。这样时间长了,眼睛也就无法落向任何地方,逐渐变得看不见了。
学习的过程与沙漠行走是一样的道理。在这之中,学习目的就犹如浩瀚书海中的落点,只有这些能够让眼睛看得见的落点,才更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动力,最终轻松地捕获知识。此时,收获知识的人,再将其运用到学习目的中进行巩固,对知识的掌握也就越来越扎实了。
一个人如果怀着成为领导者的目的去学习,他就会自觉地阅读各类有关领导培训的书籍。他会留心上司是如何在工作中处理相关事宜,当自己遇到类似的事情时,往往能够举一反三,将看到的、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所以一个能够轻松捕获知识的人,不一定是最努力,但一定是最清楚自己究竟为了什么而学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