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给笔型手机的上市提供依据,海尔在这一新产品上市前进行了范围较为广泛的市场调查,但其为调查而调查的作法,只不过是为决策和宣传提供了一个可以用来说服自己的资料,其真实意义近乎儿戏。
21世纪初,受到电子时代发展大潮的影响,中国家电业的巨头海尔公司打算进军手机市场。海尔显然并不缺少品牌力、资金和技术实力,也不缺少营销人员和销售通路,只是,还缺少一个进入市场的理由。
当然,即使有了诸多有利条件,投入一个新兴的产业还是有风险的,在当时的中国通讯市场上,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索尼(SONY)等品牌已经占据了不小的市占率。何况,海尔并不想随便做做,而是有打算在手机市场展现自己在家电业的风光,因此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要用全新的产品建立自己的核心优势。这样,消费市场的接受度就很重要了。于是,一向以“专注用户需求而不是专注竞争对手”为企业信条的海尔做了精心的准备,在决定投入之前,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市场调查,收集了10万份调查问卷。
调查的结果显示:100%的人认同手机的革命的概念,95%以上的人认为自己应该拥有第二部手机,其中,有91%以上的人希望能够把笔型手机作为自己的第二部手机!调查资料实在令人兴奋,消费者渴望手机革命、认同新锐的产品。同时,来自日本的数据也显示,在日本,有60%多的手机用户拥有第二部手机。海尔的决策层完全坚定了信心:要把笔型手机做成通讯界引领潮流的畅销品,进而把海尔做成全国手机市场第一品牌。
2003年,海尔笔型手机正式上市,这款产品形状新颖而时尚,拥有26款专利、两项国际发明专利。海尔为它取名“奔风”,意为具有风一样的速度,风一样的气势,定价3000元人民币一部,海尔相信,它必能实现“宣导消费创新”的目标。可惜,事与愿违,奔风投入市场后销售非常艰难,消费者普遍反应是,这款手机实用性不强,键盘太小不易操作,虽然与其他手机相比算是体积小、重量轻的,但是真要像钢笔一样放在上衣口袋里,却显得大而笨重,至于不能更换的内置式电池,则让绝大多数人都难以接受。几个月时间,奔风的价格跌落了一半,仍然乏人问津,被手机专业网站评为定位失败的产品。
或许连海尔决策层自己都觉得奇怪:海尔分明是根据市场调查才推出的笔型机啊,当初的调查结果不是明明白白显示出消费者对这款产品是非常欢迎的吗?怎么真正的产品上市以后,消费者的反应就变了呢?
其实,当人们仔细研究当初调查问卷的问题设定,就会发现这些问题本身就大有问题:
- “你认同手机革命的概念吗?”——手机是更新换代最快的产品之一,这一点略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喜欢追逐潮流的人当然要选“是”!
- “你愿意拥有第二部手机吗?”——有新手机可用,为什么要不愿意呢?如果不用给钱的话,拥有20部、30部都愿意!
- “你希望把笔型机作为自己的第二部手机吗?”——能拥有更多的新手机,管它是什么形状的呢?
- “你愿意把笔型机放在上衣口袋里吗?”——放在上衣口袋里没问题,放在下衣口袋里也没关系,随便哪儿都能放就更好了。
与其说这是市场调查,不如说是海尔的自我安慰的游戏,所谓10万份的庞大调查资料不过是一个看上去特别科学的、实际上自我安慰的工具罢了,而这也正是海尔笔型手机夭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