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永远不要成为破坏规则的人。
很久以前,哈佛牧师立遗嘱的时候,将自己的一块地皮以及250本书一起捐给了当地一所学院,这所学院发展成了现在的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将这些书珍藏在图书馆内,并明文规定学生只能在馆内阅读,不可私自携出。
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将哈佛图书馆烧了个精光。恰巧在火灾发生之前,一个学生将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名为《基督教针对魔鬼世俗与肉欲的战争》的书偷偷带回了寝室去看。
当他得知哈佛图书馆失火的消息,立刻想到自己拿回来的那本书已经是牧师捐赠所有书中唯一的幸存品。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找到了哈佛的校长,将这本珍贵的书还给了学校。
校长高兴地接过书,并且夸奖了他。但是第二天又下令开除了他。原因是:他违背了校规,私自将书带出了图书馆。尽管他为哈佛保存了珍贵的书籍,并诚实地将之还给学校……
让校规看守哈佛的一切,比道德看守哈佛更有效。正是这样的理念,成就了哈佛的今天——所培养了千千万万人才的著名学府。
于情,校长应该宽恕那个学生,但是于理,校长却应该坚守规则。因为规则一旦被破除,就算只有一个特例,也会降低它的约束力,逐渐地就会有第二个人、第三个人将之打破,最终规则成为一纸空文,没有任何的约束力。
美国斯塔夫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巴斗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他找到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放到中产阶级的社区,另外一辆放到了相对杂乱的一个街区,并将这辆车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
放在乱市区的汽车很快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中产阶级市区的汽车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子的前窗玻璃砸了一个大洞,结果,没过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这个实验就是心理学中著名的破窗实验,完好无损的汽车放在治安好的环境中不会被偷,而被人破坏的汽车无论放在治安如何的环境中都被偷走了。因为这些破坏给人造成了一种无序的感觉,在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增加了。
破窗理论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打破了规则,那么接下来他就会自然而然地打破更多的规则,就好似一辆被打破玻璃的车放在那里,更容易被打破更多玻璃一样。这也是工作中很多人“破罐子破摔”的心态由来。
很多事往往都是从打破一次规则开始,如早上迟到,在第一次迟到之后,慢慢地迟到的次数会越来越多,并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倘若这样的事情仅仅发生在迟到层面上,对一个人的成功还不足以造成致命的威胁,但是如果放在更大层面上,就会逐渐变成一个心中没有规则的人——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无法成功或者遭受巨大的挫折,往往是在第一次打破规则时就注定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