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业正面临三重的破坏性科技威胁:电池科技、无人车,以及手机。相对而言,前两项威胁由来已久,而且特斯拉(Tesla)这一家公司正带来前两项威胁。正因为如此,特斯拉在今年3月31日发表Model 3时,汽车业的反应才如此耐人寻味,不但显得松了一口气,甚至可说是欣喜万分。虽然Model 3的预定交货日期远在两年之后,但已经有超过325,000人预付1,000美元的订金,盛况空前。对手汽车业的CEO看到有这么多人兴奋地想再次购车,也像吃了定心丸。特斯拉看来或许像是在电动车这个领域领先群伦,但仍有一点不能否认,也就是这一次特斯拉做的是汽车业早已熟知的事:要找出民众想要什么样的车、并提供这样的产品。
当然,传统汽车公司必须迎头赶上,而且前途仍然未卜,但至少有了明确的目标。
然而,「手机」这第三项威胁,就完全是另一回事。手机所威胁的,是汽车制造商卖车的商业模式。目前,手机已经带出各种共乘应用(例如Uber和Lyft),能让司机和乘客各取所需。如果这些应用持续成长,民众既然可以随心所欲雇车,拥有自用车的需求自然也就减低。这样一来,可能会逼得汽车制造商转型为企业对企业、而非企业对消费者。而且,民众心中理想的车辆规格也可能改变。
面对这些破坏性创新,各家汽车制造商各有不同应对方式。例如BMW,最近就与西雅图一间共乘公司合作。但其中,福特汽车的方法最引人兴味,是直接开设子公司福特智慧移动有限公司(Ford Smart Mobility LLC),一次面对三大破坏性创新。福特表示,该公司计划在未来成为既是汽车公司,也是移动公司,而这正是其演化过程中的一步。这究竟代表什么,目前还很难说。福特表示,计划要在「连结、移动、无人车、消费者体验,以及资料和分析」等方面成为领导者。虽然讲得并不明确,但我认为,这代表福特面对破坏性创新的问题,计划以成立独立业务单位的方式来应对。
这一招,正是出自克雷顿.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关于破坏性创新的那本教战守策。福特的执行长马克.菲尔兹(Mark Fields)向科技新闻网站The Verge解释道:「我们的办法,就是先破坏自己。」
福特智能移动的角色就是要设计、开发、建造、投资及发展这些移动服务。这样一来,不仅能成为独立业务,还能支援核心业务。因为你也知道,很多相关服务,都还是会用到车,不是吗?
大家希望这家公司虽然分离、但还是有些连结。我们想让它成为独立公司,是因为我们必须提供足够的灵活度及营运架构,它才能与其他那些反应迅速的科技及移动服务公司抗衡。我们不希望再把福特的官僚体制压上去。
一般来说,公司运用自我破坏的方式,是希望开发出「现有客户未来会喜欢」的产品。这里的概念,是创造出一个全新而分离的部门,既能迎向挑战,又能确保创新的作法尽量不要破坏现在的核心业务(这里讲的「破坏」,就真的是传统定义了)。
但问题正在此:我所列出的三项破坏,都并不属于传统上克里斯汀生所列出的创新,而是从供给面出发的架构创新。
除了现有的客户可能会对此有需求(特别是从特斯拉的成功,可见绝对有高端客户),这些破坏性创新更代表,有不同的方式结合「汽车」和「汽车产业」。
从福特的说法(特别提到「移动」),似乎已经体会到这件事,然而这家新公司的设计却又不是要应对该项挑战。我在《破坏的两难》(The Disruption Dilemma)就详细提到,「独立」在此反而是个错误,福特该走的是完全相反的方向:整合。举例来说,富士软片(Fujifilm)之所以存活得比柯达(Kodak)更久,除了因为20年前从软片走向影像公司,也是因为整个组织都投入了新的走向。
如果你心中已经在问,一家公司怎么可能把汽车和行动业务分开?就代表已经了解问题所在。汽车是附属在移动之下的概念,但福特却将两者全然分开。简而言之,如果这里的创新就是要找出新方式来重新组合系统的各个部分,那么将各部分独立分开就不可能是解决办法。然而,这又正是福特和许多前人所正在做的事。
各企业需要将这些破坏性创新看成是供应面的破坏,做出一项困难的判断:也就是究竟这样能否应付挑战。而正因为创新是否成功多半很难说得准(我们得承认,那三项环环相扣的破坏性创新都还有不确定因素),就算判断它无法应对挑战,可能也是个合理的决定。这种作法并非易事,而且由于需要软硬体整合,也就让大公司很难跟上新公司的脚步。
然而,一旦判定创新足以应对挑战,那么企业就该接受整个新的观点,全盘投入。而不是像福特目前所做的,想要两面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