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的影响力不容小看
作为市场营销人员,当你已经很清楚,人们在谈论你或者马上就要开始谈论你。那么,你是介入他们的交谈,还是置身事外,任其发生和发展?
从今往后,没有新面孔出现于会议桌旁,就请不要做出广告投放的决定了,这个新人就是消费者。现在,信息已经不再被广告代理商、媒体管理人和记者们所操控。具有真实沟通能力的真实消费者,在纷纭的意见中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声音之响亮,逐渐盖过了传统媒体,最终,消费者的意见,将比任何广告都更具影响力。
最妙的是,在网上开了博客的孩子,力大无边。
看看谷歌是如何时这种局面做出反应的。用户搜寻关于你的信息。《纽约时报》上有一篇文章,谷歌的搜索结果只有一条链接指向该报去年发表的那篇提到你的文章。然而同时,谷歌会列出涉及你的数十条博文,并且置于搜索结果网页的顶端,什么人写的都有, 搜索引擎偏爱博客,搜索结果中的博客文章远多于报纸。
众多普通消费者写的没有经过编辑的评论所吸引到的眼球数量,远多于传统媒体。口碑的影响力超过了广告和新闻媒体。
力量对比的天平从媒体向客户倾斜,其源头,始于现实生活中的几个新的现象:大量客户参与口碑谈论,客户的意见广泛传播,老式传媒在与口碑的展开争夺。下面就谈一谈这些情况是如何发生的。
大众参与:如痴如狂地发表评论
自从亚马逊公司第一次邀请你写评论,自从易趣公司(eBay)第一次请你为卖家打分,自那时起,我们就形成了一个“家里蹲”评论社区。
我们的意见交流,从朋友间私人琐事的淡论,逐渐发展成为社会文化的固有组成部分。口碑固然是古已有之的,但是现庄却成长为我们日常生活方式的积极要素。
实际上,成百上千万的人在网上发表对产品的评论;每一个大城市都有网站,供人评论承包商、餐馆、商店等、还有上百万人在网上开了博客,接入社区网,查看别人的观点。
自亚马逊公司于1995年秋开始将用户的评论发表于网上以来,大多数大型网上零售商,以及专业传播用户意见的无数网上产品评论网站,也都照此行事。他们形成一个规模巨大、范围极广和永久记录的口碑平台,涉及几乎所有的产品和服务。
然而,更多的口碑发生于线下,而且无时不有:我们在买东西之前,向朋友或家人说说自己的打算。我们不辞辛劳去商店之前,要征求一下朋友的意见。
大家交流对你的生意的看法,无论是不是有人问到,也不管是不是有人在听。
听取和自己一样的人的意见
如今,无人不在评论,一切均有人评论,这是事实,然而还不止于此。
我们不再像从前那样听信专业评论家的意见了。我们不会只是买一份“消费者报告”,就不假思索地采纳那上面关于应该购买什么炉子的建议。我们不再盲从官方电影评论的说法。相反,我们听取朋友们的意见——上百万人上传评论,有自己的网站,成天谈论他们喜欢什么,讨厌什么。
诸多调查表明,消费者在被问及向谁咨询关于买东西的意见时,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和我一样的人。”
最受信任的意见,来自和自己一样的人,而非其他渠道。其实我们更愿意听取真实生活中的人的意见,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公司还要付钱请专业演员来主演广告呢?
这种对真实人物的信赖,是由诸多评论网站营造出来的。亚马逊对署上真实姓名的评论者,予以特别标识,许多网站请网民们对评论者打分,这个就是口碑的口碑了。
要当面晤谈在网上发帖的每一位评论者,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们的总体意见——也是我们的总体意见——却能发出声音,引来关注。
这在网上商店表现得最为明显,那里有和我们一样的人的大量集体看法。我们不认识每个发帖评论的人,但是我们可以得知大多数人持何种意见。139条负面的评论不容忽视,同样地,400条正面评价应该表明事情进行得相当顺利。即使专家的意见分量超过非专业人士,那也不能无视如潮水般涌来的压倒性的批评或表扬。
如果这还不够,那么还有,几乎所有发表用户意见的网站,都提供资料分析和情况综述。在查看产品介绍网页之前,人们就能得知这个产品得到了几颗好评星星。
营销人员绝不能无动于衷、无视这一事实: “和我一样的人”到处都有,他们随时在交流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