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行动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一个人的思想或行为往往并不一定出自于他的内心,而只是对大多数人的一种附和。
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孤零零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很少有人能抵挡得了从众的群体压力,绝大多数人会在这种无形的压力下违背自己的意愿而选择随大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公众效应,而指引我们改变自己的意愿去迎合大众的就是从众心理。
善于做说服工作的人都知道,人们做事时受个人的具体经验的影响比受空洞的大道理的影响要大得多。对一个病人来说,如果医生劝他服某种药物,即使医生再三证明这种药有效,并说了很多药理知识和道理,有些病人总还是免不了心存疑虑。但换一种方法试试,如果医生告诉他:他自己也服这种药,只用了一个疗程就痊愈了。听了这个活生生的个人体验,病人一定不会再有所顾虑了。心理学家塞肯研究这种方法的效果时发现,成功的推销员往往使用具体的例证向顾客说明:他们现在的选择已有人作过。
商家在销售产品时,为了说服顾客购买,经常会用到人们的从众心理。在电视募捐节目中,节目主持人会花大量的时间阅读已捐款者的名单和捐款数额,一方面是为了公开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告诉你一个信息:别人都捐了,为什么你还没捐呢?
街头的卖艺者会在他们盛放捐款的盒子里放几张面额较大的纸币,其实是在暗示其他施舍者捐了大票。
保险推销员在推销保单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某先生或太太已经买了。”而这位先生或太太必定是保险推销员精心筛选后的结果,具有代表性,这样会在无形中增加说服力。这些活生生的事例都说明了一个事实:公众效应中潜藏着巨大的说服力。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说服力。
人们为什么会有从众心理呢?专业人士分析,人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理,是因为他们认为领先者会承担一定的风险。而从众可以帮助我们克服不安全感。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拦住了我们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步伐,宁愿以随大流的方式违背自己的意愿。我们想当然地认为,既然他人也做了这样的决定,就不会有什么风险了。
很多时候,我们做出某个决定并非出自我们内心,而是受了他人的鼓动或影响。
为了说服对方,用事实说话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不过,可作为例证的事实很多,随意所举的例子未必具有说服力,关键是要选取典型例证。典型,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观点,典型例证就是要以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反驳对方的观点。就辩论而言,典型的取材,既要注意事例的代表性,又要注意针对性,而最根本的是要使对方当场感到你的论据是真实的,不容置疑。 广告学中的“名人效应”很大程度上正是为了解决客户这个“还有谁买过”的问题。销售人员自己和客户解释,效果可能不是很好,但是如果有一位有声望的人给你作证的话,客户的怀疑心理就会减弱。
在公园里,一个人突然停下脚步,抬头望着天空。旁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以为天上有什么好看的东西,于是纷纷停下来仰望天空。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个队伍,但并没有人知道自己到底在看什么,事实上他们什么都没看见。终于,一个人忍不住好奇地问第一个人望着天空的人,他笑着说:“没什么,我流鼻血了,仰头是为了止血。”众人一片哗然。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让被实验的人听两种完全相同的音乐带,却告诉他们,其中一种出自著名音乐人之手,另一种则是初出茅庐的歌手的作品,要求他们听完后说说自己的真实感受。结果发现,大多数实验者都倾向于第一种音乐,他们纷纷表示,“前者似乎更动听”。
人们总是喜欢附和比自己优秀的人或权威者的意见和判断,尤其当他们遇到不熟悉的人或不了解的事物,无法判断并下结论时,这种现象表现得更加明显。
在相似的环境、场合或情景下,人们才会产生习惯带来的舒服感,按照规范做事。如果你逛街时觉得饿了,想去饭店吃饭,从这个念头产生的瞬间开始,从众效应就会在你身上发挥威力了。在选择饭店时,你会观察哪家饭店的人气最旺,因为大多数人认为,人越多证明饭菜的味道更好。走进饭店后,你不知道什么菜最好吃,要么观察周围人的选择,要么直接问服务员什么菜最受欢迎。也许大多数人的选择并不是最好的,未必适合你,但只要你在潜意识里是这么认为的,那就没什么不妥的。
如果你在安静的图书馆里,一定不会像在吵闹的酒吧里一样大声喧哗,除非你想被正在认真看书的人如))子般的目光杀死,从此被拉入“禁止进入图书馆”的黑名单。如果你要去一家高档的饭店赴约,一定不会像在街头小巷的小酒馆里吃饭时一样穿着背心短裤拖鞋,除非你想让和你约会的人颜面扫地,在众人的讥笑声中被服务员“请”出去。
我之所以举这些例子,只是想让你明白一件事:公众效应中潜藏着巨大的说服力。而他人举荐又是说服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实验证明,举荐人与目标人物的相似之处越多,说服力就越大,说服的效果就越好。而一个合适的举荐人,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而应该是与目标人物的背景、生活条件等最相似,最能与目标人物产生心理共鸣的人。
比如,在向一名太太推销儿童读物时,有孩子的推销员明显比没有孩子的推销员更有说服力,相似的经历能让推销员与客户之间产生共同话题;在向美发沙龙的老板推销新的美发用品时,最能影响他的答复的,肯定是使用过该产品的其他美发沙龙老板的意见。如果你试图用某位明星甚至总统来说服他,对方很快就会下“逐客令”;父母在鼓励孩子努力学习时,也常常会用到这种方法,很快就会发现十分奏效。
真正的说服者,总是善于从任何细微处发掘说服力。政府和商家经常通过民意调查来告诉我们其他人正在想什么、做什么,从而影响更多人做出相同的反应,说服更多的人。这就是公众效应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