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愿景”来命名加里•胡佛的这本书未免有点词不达意。就书的前半部分而言,它像极了阿尔文•托夫勒的《财富的革命》、彼得•德鲁克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战》或者是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尽管同样探讨如何“基业长青”,但在胡佛的笔触下,他会写世界范围内财富增长的六大趋势、会谈对世界的8种认识,会论技术革命对商业的冲击,他似乎热衷于对未来的洞察和描摹,并适时地作出预言:“21世纪早期对于拉丁美洲来说可能会比对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更为重要。”“我认为下一个世界之都有3个真正的竞争者:中国香港、中国上海和新加坡。”“从长期来看,这个世界——整个世界——将会变得越来越富足。”从很多方面看,胡佛的《愿景》更像是一本探讨商业趋势的书,而非传统意义的管理。
所以,对于胡佛忽如其来地切入“愿景”多少感到有点突兀。在这之前,胡佛用了3篇21章的篇幅来阐述“好奇心”、“历史研究”、“地理考察”对建立一个成功企业的重要性。而且这三个层层递进,如他所说,“建立一个成功企业所要迈出的第一步是什么呢?著名的企业家是如何出人头地的呢?他们又是如何起步的呢?所有这一切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一旦对事物有了好奇,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种好奇心呢?我们该注意一些什么呢?我们能够而且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多少?为什么?为什么不?但是我们常常未能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在这之前发生了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将发生什么?对商业的研究使我确信,商业上失败的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的领导人没有能力发现潜在的最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即一种在过去便发生了的,成就了现实的状况并且影响到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真正的道理是,地理要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重要。因为人类仍然是地域化的群体,我们都出生在某个地方,在某个地方长大,现在正在某个地方生活着。我们的每一个人都带有地理上的特征。”这三段论看起来尽管各有侧重,但其实都围绕着一个主题,那就是求解“为什么有些企业能够取得成功?有些企业可以伟大而持久?”对此,胡佛的观点,因为这些企业能够观察和了解别人的需要、渴望、兴趣、价值观和口味是如何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能努力为消费者服务,使得他们生活得更好。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企业家要有创新意识,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当别人认为一片混沌时,他们却能抓住机会。——这也就是为什么胡佛会花很大一个篇幅去论证好奇心、历史和地理对卓越领导的贡献。
至此,胡佛没有谈及任何有关愿景的话题,而且种种迹象表明,胡佛的葫芦里卖的更像是关于洞察力、思考力和决策力的药,于是这不禁令人困惑,该书还会讲述愿景吗?问题是,它又与愿景何关?
看看胡佛是如何突然切入“正题”的:仅仅对周围的世界进行观察和学习,并不能为构筑一家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发展一种观念并将其转化成为一种能够表达出来的、有着明确定义的愿景,这一点至关重要。同时,有着能够迸发创造力的好奇心,能理解自己所处的时间和空间位置,还有要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是如何变化的,这有助于一个成功愿景的构建。原来,胡佛之前的“长篇大论”并非离题之言,而是为了讨论愿景作必要的铺垫。在胡佛看来,所谓愿景就是“人的一种意愿的表达,并且这种意愿的表达需要见多识广、高瞻远瞩”。愿景对于企业而言,可以告诉人们一个企业为什么存在,它的目的、使命和方向。这是从战略高度讲的,在管理实践层面,愿景可以凝聚企业人心,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可以吸引人才,激励员工前进;可以在企业困难时期或转型时期充当方向舵;可以在竞争中成为一个不可复制的制胜武器;可以帮助建立一个事业的共同体。总之,愿景是很重要的,胡佛认为,企业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要有一个清晰的愿景——当然,当胡佛提出这个观点时是独断的,他事先没有经过充分论证,即为什么成功企业必须得有清晰愿景,而是直接表明立场(这也是典型的美国式的行文逻辑,他们很少注重思想脉络的梳理、推演,往往有点“贸然”地先给出观点,再在事后进行演绎说明)。尽管随后胡佛系统而不失深入地阐述了一个成功愿景应当具备清晰、持久、独特和服务性的特征,但毫无疑问这是“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胡佛的态度很明确:我自信于找到了成为成功企业的方法,不要怀疑,它就是愿景!
虽然在论证上缺失严谨、缜密,但胡佛的《愿景》还是给人以启发。愿景就像一座灯塔、一个风帆,为企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指导着企业的经营策略、产品技术、薪酬体系,甚至是商品摆放陈列的细节。愿景无疑是企业的精神、哲学和灵魂,它藉由文化塑造,通过战略体现,转经策略执行。就目前企业界的认知水平而言,愿景的作用和意义已是一种常识。因此,我们更期待胡佛能揭示企业如何伟大,而不止是企业何以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