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80法则”大行其道,许多企业家及营销人员都成为其忠实信徒,他们相信,20%的顶端消费者具备着80%的消费力,因此以80%的精力去抓住20%顶端客户,远比把力量分散到80%只有20%消费力的客户身上更为划算:这一理论在现实当中也能找到不少例证,大力开发面向顶端市场的高利润产品的企业不在少数,尤其是知名大型企业也对此更是热衷。
比如通用汽车对悍马和凯迪拉克的偏爱,也不能不说是事出有因的。20世纪90年代.通用也曾开发了中等价格的“钍星”中型混合动力轿车,以直接对抗丰田等日产汽车,钍星也一度获得过美国汽车界多项大奖。但是因为其销量一直达不到通用的预期,利润率也比较低,因此缺少业绩和资金的支持,无法在车型设计、营销手段等方面做更多的改进与投入。到2007年,钍星在全美的销量仅为24万辆,到2008年更急剧下降到17万辆,以致最终成了通用的“弃儿”。
利润不足的危害显而易见,但利润高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其实也不尽然。
高利润产品的危险性在于,远高于一般产品的利润率与高额的纯利润,让人“一口气吃个饱”的感觉实在太好了,甚至是令人陶醉的。这样的利润可以大大减少单位时间的成本,也可以使企业拥有更多的人力物力与时间,完善自己的产品与服务,对于提高品牌的层次亦大有好处。
但是,这就往往令决策者陷入一种进退维谷的境地,取舍之间十分为难。若深加剖析,看到事物的本质,其实问题也不是特别难以解决——其关键之点就在于,决策人是注重企业的眼前利益,还是放眼四周的大环境,为企业的未来着想。
通用的问题正是在于决策层对短期业绩无法忽略——毕竟他们要向众多股东交代,特别是股东们为了让通用撑过金融危机,特地增加了投资资金的情况之下,决策层必须在短期内拿出利润来,回报股东们的信任和支持。
由此,我们能够了解他们这样的作法是情有可原的:因短期内成本高而收益低的限制,无法在钍星这类符合市场趋势的车型上做太多投入,一旦它们达不到预期目标立即予以放弃(通用为钍星设置的目标是2007年全美销量达50万辆),力保业绩明显的高利润产品,以求给自己和股东都带来安全感。
我们无法重设历史,去假设通用当初若花大力气提升中型、节能轿车的市场占有率,其结果会如何,但我们至少知道,依赖单一的高利润产品,必将在利润的诱惑之下,刻意无视已知的市场环境与某些已知的商业常识,这样的安全感其实是非常虚幻的,只不过是企业为自己建造的又一个空中楼阁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