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这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说话要分场合,否则,再好的话题、再良苦的用心、再优美的话语,也不会产生好效果,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说话的方式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说话方式,善于说话的人一定是深谙“话随境迁”艺术的人。在不合适的场合说不得体的话,不仅会让你的说服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会可能引起对方对你的反感。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与其丈夫阿尔伯特相亲相爱,感情和睦。妻子是一国之君,丈夫却对政事毫不关心,对社交活动缺乏兴趣。
有一天,女王忙完公事后已经是深夜了。她回到卧室,见房门紧闭,就大声敲起门来。“谁?”
“我是女王。”没人开门,于是再敲。
“谁?”
“维多利亚。”还是没人开门,接着再敲。
“谁?”
“你的妻子维多利亚。”
门开了,维多利亚才走进了卧室。
随着场合的改变,维多利亚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从公众面前的女王变成了丈夫的妻子和孩子的母亲,如果不随之改变说话方式,就会犯以上错误。人总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生活、讲话,存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怀着不同的目的,就应该说不同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说话,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说话效果。
我有个朋友,她丈夫是医生,她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向我吐苦水,因为她丈夫总是在吃饭的时候提到手术的事,血淋淋的场面让她觉得非常恶心,甚至为此患上了“丈夫恐惧症”。如果是医生之间在探讨医学方面的事,这当然没什么不妥,但如果是普通人,无论是谁,恐怕都无法做到镇定自若。由此可见,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场合说,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一个人请客办事,眼看约定的时间已经过了,还有一大半的客人没来,很着急,便说:“怎么搞的,该来的人还没来?”一些敏感的客人听到了,心想:“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是不是不该来的?”于是悄悄地离开了。
主人一看好几位客人走了,心里更着急了,便说:“怎么不该走的人,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听,又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们这些没走的肯定是该走的了。”于是也都走了。
最后只剩下一位客人了,为了缓解这种尴尬的局面,他劝告主人说:“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说错了就收不回来了。”主人大叫着冤枉。赶紧解释道:“我说的不是他们。”这个朋友听了非常生气地说:“不是叫他们走,那就是叫我走!”说完,最后一位客人头也不回地走了。
有一个年轻人长得英俊潇洒,可就是不善言辞。朋友结婚,他前去祝贺,在宴席上慷慨陈词:“我们相识多年了,一直相处得很好,祝你新婚快乐,下次如果你再办婚宴我还来。”满座的人惊讶得合不拢嘴,朋友也非常尴尬,他自己却丝毫没有察觉。
还有一次,另一个朋友的父亲去世了,他去奔丧,看见朋友很伤心,于是好心地去安慰:“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你父亲也生病多年了,早晚得死,现在可好了,你轻松了。”话音刚落,朋友和家人毫不留情面地把他赶出去了。逐渐地,他说话不分场合的事被传得人尽皆知,从此再也没有人邀请他参加婚丧嫁娶的仪式了,生怕他又说出什么令人不悦的话来。有好心人背后开导他,让他说话时注意场合,多说主人爱听的吉利话,不说别人忌讳或不爱听的话,他才醒悟了。
高兴时一句祝贺的话,悲伤时一句安慰的话,沮丧时一句鼓励的话,即使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也会像春天和暖的风一样温暖我们的心田,像山涧清凉的溪水一样滋润我们的灵魂。别人爱听的、想听的话,往往并不是什么大道理,而是存合适的场合的一句符合心境的话。
我们比较常见的场合主要有以下几种:
自己人场合和外人场合
和自己人说话时氛围显得更为轻松、和谐,可以无话不谈。而有外人在场时,说任何话都要经过认真的考虑,否则一不小心就会因为不得体的话语而得罪人。
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
正式场合说话时应遵循严肃认真的规则,最好每说一句话、一个字事先都有所准备,语言应尽量简洁明了。非正式场合则可以随意一些,可以像平常聊天一样,更有利于情感的交流和密切关系的建立。
喜庆场合与悲痛场合
在喜庆场合,千万不要谈令人丧气的话题;在别人悲痛时,切忌谈逗乐的话。即使你的特长就是爱开玩笑,也请不要在这样的场合调动你的幽默细胞,这样只会增加你的“不受欢迎指数”。
如果你的梦想是成为一个真正的说服高手,诚实、正直的人品还远远不够,你还要在语言上下一番工夫,想别人之所想,说别人之想说,这样才能在说服的道路上取得胜利。而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也是一个职场人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沟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