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论在商业活动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会面临诸多选择,有的选择很简单,有的却可能需要我们考虑上几天。
拿日常生活来说,去餐厅看着菜单决定吃什么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选择;然而在买房的时候要考虑的因素极其繁多,就不能算是一个容易的抉择了。
在纷繁复杂的选择题中,我们不可能每一次都能选出最佳答案。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想:“我们平时怎么可能会选最差的一个选项呢?”其实人这种生物,经常会做出这样的事。
用工厂里发生的实例来说明,大家应该会更容易理解。
工厂信奉的原则自然是“安全第一”,在保证安全方面措施也十分严密。一般情况下,一两个小失误并不会导致发生事故。但是事故却时常在发生,且大多都起因于那些如果注意一下就能避免的人为失误。如果我们时常反问自己:“我的这个操作(选择)可能带来的最坏结果是什么?”也许就能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
纵观之前重大事故的原因分析,我们就能发现事故多发于工厂想要“增产”、“提效”、“创新”等时候,有别于日常业务。这也就说明,我们往往为了达成目的而轻视了风险。
比如我们现在要挑战在同样的时间里增产20%的任务。工作的最好结果当然是完成任务达成了20%的增产,但是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呢?
就是引发悲惨的事故。
在这个最好结果(达成增产20%的目标)和最坏结果(引发事故)之间,还存在很多其他的可能性,比如增产5%、增产10%,或是增产20%但花费的时间翻倍等。由于我们会下意识地在意“增产20%”这个目标,会人为地忽略了安全措施。
如果在行动中抱着“无论如何不能引发事故”的想法,事故发生的几率就很低了。就算达不到最好结果,阻止最坏结果的发生应该并不是难事。
经历过一次惨痛教训的人自然会变得慎重起来,不会重蹈覆辙。但是凡事都要经历一次才能长记性的话就是一桩麻烦事了。所以我们在对待工作时必须严谨,时刻意识到最坏的结果。
与工厂的事故相比,我们的工作可能显得比较轻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其实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思考方式。我来介绍一些自己的经历吧。
假设我和几个朋友在新宿小聚,晚上11点散场。离我家最近的车站是高田马场站,从新宿乘电车5分钟能到,从高田马场站到家则需要步行20分钟。一般我会坐山手线电车到高田马场站,然后步行回家。然而我偶尔还是会从新宿打车回家,虽然有些奢侈,但这是为了避免“最坏结果”而作的决定。
如果我走着去新宿站坐电车,就可能遇到一些送免费啤酒招揽客人的店。喝酒的人很容易失去理性,一个冲动我就可能会进去再喝几杯。待到我乘上电车到了高田马场站步行回家,路上还会遇到几家拉面店。人喝完酒正想吃点东西垫垫肚子,拉面的诱惑相比酒精有过之而无不及。就算忍着饿走过前两家店,到离家最近的那家也可能不自觉地走进去。
对于与朋友聚到11点回家的我来说,到处乱逛可以说是最坏的结果,这不单浪费时间和金钱,对身体也有害无益,而且喝多了之后弄不好会遭遇事故。
于是为了避免最坏结果的发生,我选择打车回家。
虽然我明白我坐着电车直奔回家是最好的结果,但这一过程中如果有个不小心,就会演变成最坏的结果,所以还是付出100多元的出租车费比较保险。
也许不喝酒的人对这个例子没有共鸣,不过在其他方面,如购物、运动或是人际关系上,每种情况都有它的“最坏结果”,工作也是一样。
我们在争取达到最好结果的同时,也要时刻意识到这样做可能产生的最坏结果是什么。只要能避免最坏结果,业绩的平均值就会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