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岗位可以协商
我永远记得我小时候和我印度祖父去杂货店的情景,他对篮子里东西的价格总是密切关注,然后当我们到收银台,我一直觉得这是有史以来最尴尬的事:他居然试着和收银员讨价还价。
疯狂的是:这个策略居然奏效。AppSumo 创始人 Noah Kagan 也有类似理念,他称之为“咖啡挑战”:基本上你走进一家咖啡店点单,然后开口要求砍 10% 价,收银员问:为啥?你就回答:“正当理由”。大部分时候,收银员会接受。
生活中有许多我们觉得“不可协商”的事,但实际上可以搞定。我曾申请过一个商务拓展岗位,它要求 3-5 年工作经验,而当时我还在读书。然后我做了什么呢?
我想办法向他们证明我可以带来价值,我出门去找了些想和这个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公司,然后把他们介绍给这家公司招聘主管,最后,我得到了 Offer。
除了像医学或法律这种学术专业度非常高的工作,其它岗位很大范围内都可以协商,但你必须证明你能带来价值。这方面,不愿打破一丁点规则的人,在争取相同目标上往往会花更多时间和钱。
2、“负担症候群”是好事
前阵子《纽约时报》指出:印裔收入被发现是全美国人的两倍(年均中位数 9 万比 5 万),朗裔、黎巴嫩裔和华裔也名列前茅。《纽约时报》说,造成这个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文化差异,而更成功群体文化有以下三个共性: “自尊”情结; 不安全感,总觉得自己在所做事情领域还不够好; 能控制冲动;
相信你可以得到任何你想要的,同时非常有原则/自律,以及对现在位置没有安全感,这三者结合是让事业成功的公式。拥抱这种不足感。
3、“现实”不过是错觉
“现实”由每个人所处环境决定,对一些人是完全现实的东西,对另一些人却可能觉得“不现实”。
我小时候有些家庭收入很低的朋友,觉得当医生“不现实”,因为不知道如何达到目标。但对我,这完全可行,我知道怎么进医学院,我周围也有成功成为医生的人。
同理,家人没上过大学的会觉得拿到研究生学位“不现实”,家人收入很低的会认为在财富 500 强工作“不现实”。
和你领域最优秀的人一起工作,读他们书,听他们访谈,学习他们所做的所有事,最后,那些不现实的“梦想”就会成为“现实”。
4、别因行业平均工资或就业人数来选择职业跑道
当你努力想成为“伟大”时,行业平均工资是多少这种东西一点儿也不重要。我听到人们说类似话时我总想笑,他们说:“作家赚不到钱”,可实际上在任何领域,努力成为“伟大”的人总会拥有足够多钱和成功,然后,剩余的人打架打成了碎片。
工程领域也同样:最好的程序员被谷歌这样的公司雇佣,他们和试图在网上学几周代码教程就想在高科技淘金潮中受益的程序员肯定不同。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然后把它做到“伟大”的程度,其它一切都会跟着来。
5、选老板,而非选公司
有些人觉得在 Facebook 或高盛工作就高枕无忧了,但真正重点在于你要找到良师益友。
如果你够格,你不仅会和这个领域内最成功的人一起工作,你还会进入他们“圈子”,然后得到更多机会。我曾和《纽约时报》畅销作家 Ramit Sethi 合作过,他在自己人脉圈里向一些大公司引荐我,然后我得到了在几家世上最大营销公司工作的机会。
他们还能帮你避开错误。不久前我在考虑要不要为某人工作,我一位良师益友(一位硅谷大牛)告诉我:不要。一封邮件就让我少走几个月甚至是几年弯路。
让自己围绕在“正确”的人身边,他们会带你走向更多机会,这些机会任何公司都给不了你。
6、为了好经验,别怕低薪
对冲基金经理 Stanley Druckenmiller 说过一句话:“事业初期,如果让你在良师益友和高薪之间做选择,每次都选良师益友。这是对我事业最有用的一句话。但现在,很多孩子太短视了,他们寻求的是短期金钱而非长期个人规划。”
前辈认为年轻人最大问题就是不够耐心,总想着优化短期(比如在大公司工作,让家人刮目相看),不为长期目标做打算。别怕为了将来的更大进步先退一步。
7、让你升到第一级的不会让你留在第二级
职业生涯开端,专业技能最重要,但随着时光飞逝,这些技术就没那么重要了,你和别人的“互动”开始变得重要。
能把事做好还不够,你还需要知道:如何避免在“办公室政治”中摔跤,你还需要知道:除了自己本职工作外,你还有什么附加价值可以给予。
你需要 Figure out 你公司需要什么,并把这些东西做出来,即使他们没告诉你它是什么。
8、真正的教育在大学之后开始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里,你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大部分是没用的。
成功人士每周多读一本书,他们听播客、参加会议、读研究论文,他们还和做大事的人交流。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可以把看似毫无关系的很多点“连在一起”,并利用这种洞察力到达更多机会。他们和别人看世界的方式不一样。
9、增加曝光量
Gary Vaynerchuk 说:曝光就是杠杆。当你完成专业领域的事,上网写点东西,帮助那些正陷在你也曾经陷入过同样问题的人。
另一方面,曝光度可以构建起“信任”,你的读者群越多,别人对你的态度也就越认真。
10、别把自己的成功“外包”给公司
一个硅谷著名风险投资家曾决定去咖啡馆工作一个月。你想象一下?一个成功 CEO 站在收银台后面。
绝大部分人从来不会想到去做这样“乏味”的工作,但他就是要站在那里。为什么呢?因为他想学习这个店铺内部运营,包括了解物流、系统、瓶颈、客户出现的频率以及更多。
多数人认为在像麦当劳或星巴克这样的地方工作非常糟糕,在品牌很大很响亮的公司工作才是获得成功的条件。但现实中,一个工作的好坏其实取决于你自己。
11、真正赢家不走“前门”
Alex Banayan 说过最好的话是:所有极度成功的人,他们对待生活、商业和成功的方式,就像一个“夜总会理论”。夜总会有三种进入方式: 前门:99% 的人排队在这里等,希望进去; 第二大门:这里站着亿万富翁和皇家人士; 但世界永远…永远会有第三道门:这是一种你必须跳出 Line 之外的通道方式,不管你是爬垃圾箱进去,还是从胡同里跑过去,或者撞在门上千百次,甚至破解窗户密码从窗口跳进去,再或者你通过厨房偷偷进入,但无论如何,总会有进入方式。
不管比尔•盖茨是如何卖掉他第一单软件,Steven Spielberg 是如何在好莱坞成为最年轻的工作室董事,他们都是从第三道门进入。如果你用和所有人一样的方式,你得不到特别机会,成千上万人都在竞争,和别人一样在网上递简历不是你得到你梦想中工作的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