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韩国高校学费己高达1000万元韩币,青年失业人数已超过100万人。《20岁——大韩民国年轻人绝望的时代》的作者赵承柱曾这样描述:“处于进退两难状况中的大多数年轻人,他们不但不能得到关怀,反而受到各种误解和冷落。”牛硕勋博士又将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称为“88万的一代人”(指低月薪收入),反映出摆在年轻人面前的暗淡生活。相反,老一辈却称之为“史上最无知的一代”。
当然,也不仅仅都是负面的观点。《数字移民》的作者唐·泰普斯科特就认为,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是史上最出色的一代人,并提出了改善其生存条件的针对性方案。
为何对同一代人,竟然会出现如此截然相反的评价呢?在二十几岁年轻人的问卷调查中,他们的回答也大相径庭:有的人赞同自己是最聪明的一代人,也有的人默认自己是最无知的一代。我倒觉得这种现象很正常,不可能所有人都有统一的看法。因为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当然会对自身以及世界做出不同的判断。
但无论他们是充满信心,还是灰心丧气,所有的年轻人都要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们必须用自己的青春和精力,去换一张通往正常生活的门票。为此,他们在应该是开阔视野、积累经验、享受浪漫的年纪,却把自己的活动范围锁定在学校、图书馆、公司和家。
一些20岁出头或正走在奔三路上的年轻人,厌烦狭隘的活动范围,频繁出没夜店,渴望激情,成为“放纵一派”;而另一些本应该尽情享受青春的同龄人,却克制自己的欲望,甘愿泡在图书馆,这些人则被现代的年轻人称为“书虫”。
我曾通过博客,在韩国著名门户网站“Daum”上,结识了一个二十几岁的女孩。她立志成为漫画家,为此,她放弃了上大学,选择了设有漫画专业的专科学校。奇怪的是,在她毕业后,却进入一所本科院校念税务,然后又考了公务员。
每次听到这种故事,总是让我感到疑惑不解。根据现实情况,可以随时改变志向;为了找份安定的职业,宁愿放弃自己的梦想。我不知道,考上公务员,对她来说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这个年轻人甘愿放弃对梦想的追寻呢?媒体尽量不去报道那些因求职失败而自杀的年轻人,唯恐给社会制造更多的压力和负面影响,可每年因为学业和工作而自杀的人数依旧是有增无减。更让人疑惑不解的是,有一位结束自己生命的学生,他的专业、学分、资格证等各方面成绩都非常优秀,却因为性格内向孤僻,在面试过程中受到不少挫折。看到那些相同条件甚至不如他的同学陆续被大企业聘请后,他对自己的频频失败感到愤懑、不能自拔。
从小我们就被灌输跟别人竞赛的思想。于是,这种意识自然而然地变成我们生活当中的一种习惯。这种意识驱使着我们为了比赛而放弃自己喜欢的生活,致使我们忘记了自己生存的目的。常常会有人因为一时的不顺就轻易地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不正是这个时代强加给年轻人的重负吗?
现在年轻人失业的原因与社会产业结构的不协调有着很大关系,不能完全归咎于个人能力。就业岗位严重不足,就业门槛越来越高,即使是精英人才也会屡战屡败。那位学生也不过仅仅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牺牲品而己。
在新自由主义经济体制下,世界金融危机余波不断,曾一度辉煌的国民生产总值也在不断缩水,经济增长开始停滞不前。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又该如何应对呢?
“我们周末都泡在图书馆学习,还能怎么刻苦?降低目标投了简历,年薪仅16 000 000韩元竟要求精通英语和第二外语;再将标准降低,在生产线求职,却以不适合长期工作为由遭到拒绝。还能怎样降低标准?”
说起就业失败的责任,应该追究包括年轻人在内的所有人。这令人哀痛的现状,是我从事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十多年来,第一次遇见。更让人揪心的是,这种状况开始变得越来越严重。
可是,我们又不能因为求职环境恶劣,就让年轻人放弃梦想,找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混迹一生。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不能说出那样的话,我能说的就是为了我们的梦想,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便是在困境中也要以积极的心态向前看,因为机会总会到来的。在逆境中锤炼我们的能力,必定能够打破那些禁锢我们的枷锁。突破这种不合理的局面,正是这一代二十几岁年轻人的使命。
人可以被打败,但不能被征服!
变化就从你们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