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到2016年,我们主要关注泛娱乐+,以及消费升级领域。
由于要做的投后事情很多,投资经理也有对项目的反馈,我最近在思考一个看起来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投资人和创业者之间,到底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过往这个话题有很多人谈过,但读下来总有表面和谐,实质依旧是“甲乙方”的感觉。事易时移,如今的创业难度、创业者和投资人群体构成,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创与投的关系,早就应该换一个角度看了!
古犹太哲人莱维说过一句话:“如果你想帮助一个人脱离淤泥,不要以为站在顶端,伸出援助之手就够了。你应该善始善终,亲身到淤泥里去,然后用一双有力的手抓住他,这样,你和他都将重新从淤泥中获得了新生。”
对于创业者而言,早期投资人绝非站在顶端指指点点就够了,有时候,你隔空的无效指点,创业者还不得不腾出时间来“聆听”,对创业者来说,那真是相当痛苦的体验。那么,最爽的创和投的关系是怎样的?我有四招:投人不疑、并驾齐驱、减少噪音、长期投资。
第一招:【投人不疑】
一旦决定了投资,就要对这个创业者深信不疑。
口头说相信一个人容易,但做到心里真正相信很难。在我看来,投资人的内心要非常坚定。一经投出,绝不生疑,坚信TA就是这个品类里最后的赢家。
这就像结婚恋爱。结婚之前的两人,多半处在恋爱的甜蜜期里,我们会多看到对方的好,很容易忽略对方的缺点。早期投资在投资之前,我们会看到这个创始人的潜力,看到这个创始人诸如聪明、韧性或者执着之类的闪光点。
而投资之后,一旦项目进入推进流程,也可能会发现这个创业者的有些Sense可能不够,投资人在一旁看着,感觉不对的时候会替创业干着急,甚至会出现对创业者本身能力的怀疑。而这样的怀疑,恰恰可能会是一些矛盾的开始。
要想投人不疑,我们必须要意识到一个现实:所有的早期创业项目都是千疮百孔的。说不投一个项目,可以列出一万个理由,但是一旦决定了投资,就要对这个创业者深信不疑。过去数万年的人类发展史,都是因为简单相信和相互认知,才使得陌生人变的熟悉,发生有效合作。如果投资人跟创业者才沟通三个回合,就丧失了信心,开始寻找替代方案,这样的项目,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好的。
第二招:【并驾齐驱】
不要站在远处指手画脚,而是站在创业者的角度合伙创业。
伴随着一个投资项目的close之后,投资人和创业者的关系或多或少地会变得微妙。作为项目的掌舵人,创业者有自己的切口和推进节奏,但投资人也有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所以,过往很多投资人都在讲“只帮忙,不添乱”,然而,话好讲,事难做。“只帮忙,不添乱”的尺度该如何把控?这是很多投资人,尤其是年轻的投资经理非常头疼的问题。做到这一点非常难,很多投资人的意见多半在创业者的眼里,就变成投资人指手画脚,干涉项目的进度。
如何避免这种尴尬的情况的发生?
我的建议是,在项目投资后,投资经理可以把自己的角度稍微调整下,把自己想象成创业公司的一员,甚至是想象成自己一个联合创始人的身份和创业者一起,想象这时候应该做些什么,甚至和他一起办公,一起外出跑跑现场。当投资人自己有切实的感受,接地气之后,未来提的意见和建议会更中肯,给到的资源才能真正雪中送炭。
所以,投资人应该是创业者的联合创始人,一定不是甲方。
第三招:【减少噪音】
在创业者的信息采集系统里,投资人的声音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声音。不管投资人说了什么,创业者都会试图听到并且反馈。因此,为了防止出现不必要的信息干扰,投资人的信息输出就要尽量简练、完整、重要和有效。投资人尽量减少无效的信息输出,对于行业内的“八卦”、“趣事”、“知识”、“方法论”等尽量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后再传达给创业者,尊重创业者自己的节奏,不要在过程中时不时的打乱、点评、指摘。消除这种噪音,可以让创业者更专注的俯身在自己的事情上。
第四招:【长期投资】
长期投资,真正把创业者当做心灵上的family member。
一般来讲,被投资人选定的创业者无论是他个人还是所做的项目都有很大潜力,即使是创业者是草根状态起步,一无所有起步,只要能找到这种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所谓“相识于微时”。一路创业,一路成长,即使一个项目失败了,但是只要这个创业者还有创业的心和韧劲,总有一天会有所成就。
过去几年涌现出来的很多独角兽企业,都是创业者几经探索后发力的明星项目,如果仔细观察后发现,都有早期投资者不离不弃的身影。反过来,对投资人最可怕的是,之前一路投资,但最后唯一做成的事情你没投。
以上四招,是我们在做早期投资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下来的方法,希望可以跟各位创业者、投资人再探讨。
文|作者:张野,青山资本创始人。项目投递:BP@hwaz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