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零售渠道,不管是传统的实体商店、搭配数字渠道的商店(像是美国的梅西百货、或是英国的Burberry)、又或是线上商店,用的都是传统的三阶段消费模型。顾客先感受到某种需求、再透过购物满足需求、接着是使用所购买的产品(我需要鞋、我买鞋、我穿鞋)。
光是从零售业相关的词汇就能看出这种模型,特别是以「购物」做为核心。像是营销人员一定都会提到购物旅行、购物团、购物篮、购物清单等等。此外,目前多数的设计仍然认为「决定买什么」这件事是在店中决定(不论是实体或虚拟商店)。因此,各个品牌总在销售点用尽各种说服及强力推销手法(价格、促销、呈现),希望在顾客准备交易的时候发挥影响力。
然而,因为现在各个购物阶段的分野已经日益模糊,要在今天的零售业脱颖而出,关键愈来愈不在于掌握控制购物经验。有了新科技之后,人只要感受到需求,就能快速进行后续的「购物」步骤。因此,营销人员真正该掌握的不再是购物阶段,反而是「感受到需求」的阶段。
这完全是种典范转移,有三大特色:
立即购物。
首先,有愈来愈多顾客是在需求出现的当下,就立刻进行交易。今天,如果你在浴室发现润丝精没了,就能立刻透过亚马逊网络商店购买补货。或许在未来,你正在看线上串流影片、或是在逛Pinterest,只要指或点一下演员的西装或领带,就能立刻购买这项商品,完全不用前往零售商店。这种改变显然简化了顾客的生活,但也让传统零售商店变得无用武之地。
自动购物。
目前已经有许多类产品可以进行自动购物。像是亚马逊的一键购物「Dash」按钮,显然就是往这个方向迈进。还有另一种做法,则是开始走向「智能型」产品。最新一代的惠而浦洗衣机就是一例,能够在设定的洗衣次数后,自动订购预订数量的洗衣精。特别是对于使用迅速的消费性商品来说,这样的发展也会大幅推动非店面的销售额。
订阅模式购物。
目前还有愈来愈多人开始爱用以订阅模式的购物平台,这也影响了以店面为主要顾客接触点的传统作法。像是音乐(Spotify)、影片(Netflix)、交通运输(Zipcar)、内衣(MeUndies)、外送餐点(Delivery Hero)、杂货(Blue Apron)、新闻(Blendle),甚至是刮胡刀(Harry’s或Dollar Shave Club),只要是这些平台的订阅者,就能轻松立刻在出现需求的当下,从多种选择中挑选所要的产品,又或是只要登记一下,就能请品牌定期送货,再也不用与其他中介有直接接触。不难看见,这种订阅模式已经发展出许多不同方向(或许正是因此,许多新人踏入这个领域)。
在现在的环境,已经愈来愈不把购物当成一种限定在某时某地的「独立活动」,而是一种「环境活动」(ambient activity),能够随时随地(在家、在路上、在工作时、在休闲时)完成。此外,在这个「出现需求」、「购物」、及「实际使用」的循环中,所有步骤也愈来愈自然地整合到了消费者每天的例行心理及身体活动之中。在这个逐渐成形的购物程序里,实体商店将会变得无足轻重,于是传统上实体店家所能提供的附加价值功能(创造产品搭配、提供产品资讯、完成交易过程、提供实体经销服务)也要再打上问号。
这样一来,过去传统概念的商店到了数字经济,相对上必要性就会大减,而零售业也必然会有所改变,以反映这项新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