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读中学的时候,我记得一个新学期开学时校长的讲话,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办中国最好的基础学校,办学生满意的教育,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中华民族负责;第二,我所理解的好学校的概念有三点:明确的办学理念,突出的校园文化,每个学生的潜力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第三,教师要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把孩子当孩子;第四,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居功自傲,每天大家都是在一个新的起跑线上;第五,办最好的学校就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只能蕴含在每个有特色的学生之中。
这段话让我再一次重新感受教育的本质,教育最根本的功能就是信仰与习惯的培育,从这个根本的功能出发,教育的基本点正是学生。如何培养学生,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一个校长从事学校管理、做出所有决策的出发点,并以此为前提构建一个好的学校管理机制。我很认同以学生作为学校管理出发点的决策选择,同时用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来实现这个目标。
赫伯特A.西蒙的理论给予我很多帮助,也是上述联想的主要原因。他的《管理行为》被《公共管理评论》誉为“半个世纪以来的经典著作”,是社会科学思想方面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被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称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西蒙也因此成为管理方面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这些称誉并不是我多年来关注西蒙的原因,我一直受西蒙的启迪是在于他对于组织决策的分析和理解,西蒙认为:决策行为是管理的核心。西蒙通过对管理行为的细致观察,主张“组织里的行为是有限理性的”,这也正是我非常认同他的地方。
在管理的现实中,我们常常感受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并不完全一致的情况。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会存在不一致,这些多角度的分析都能够从一个侧面来解决问题,但是如果你了解西蒙的理论,你就会发现,西蒙给了更贴近事实的一个角度,这就是个人目标可能不完全与组织目标保持协调一致,因为个人是有限理性的。所以,人也会理智地努力提出个人目标,而对个人目标的追求,就会导致与组织目标无法保持完全一致的情形存在,甚至可能是两者背道而驰。
所谓个人的行为是有限理性的,通常的意思是说,个人的目标不是组织的目标,个人的行动依据是无效的、不完全的信息,他忽视自己行动的后果,他的情感蒙蔽了他的判断力,他只关注短期目标,等等。我们倒是很少指责个人的行动太随意,以致不可理喻。但是后者才是更为关键的,正是人们行动的随意性太大,导致了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不一致性。
西蒙告知了我们一个基本的事实:个人行为达不到理性标准。让我们沿着西蒙的分析来理解这个基本的事实。第一,按照理性的要求,行为主体必须完全了解并预期每项决策产生的结果。而实际上,我们对决策结果的了解总是零零碎碎、不完整的。因为在结果没有发生之前,人们的预期常常会带有个人的偏爱,甚至不愿意花费精力了解全部信息。第二,由于决策产生的结果未来才会出现,所以在给它们赋值时,就必须用想象力来弥补缺乏真实体验的不足。但是要完整地预期价值还是不可能,一方面因为能力不足,一方面因为现实是一个变化的过程。第三,按照理性的要求,行为主体要在所有可行的备选方案中做出选择。而在真实的情况下,主体只可能想到有限的几个可行方案而已,没有人能够寻找到所有可行的方案。
西蒙所告知的这个基本事实,表明管理的关键是如何在有限理性的条件下进行选择,这也是作为管理者需要清醒认知的一个关键。我所观察的管理者,常常忽略了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以为在一个共同的组织中,只要目标明确、激励得当,组织成员就会一起努力去实现目标。如果出现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的情形,只要调整激励或者成员本身,应该能够让组织成员一起努力去实现目标。不过事实与西蒙的判断一致,并不是以我们的认知为转移。
在教授《组织行为学》时,我同样强调组织目标的重要性,不过我深知,衡量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准正是能否让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合二为一。大部分管理者都会从激励、人员胜任能力和素质、组织约束的手段层面去努力,我不反对这些选择。但是还是建议回到西蒙的理论中,首先要承认每个人是有限理性的,所以他对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理解一定会存在差异性;其次每个人都是在对自己行动所处环境条件理解的基础上推导出未来结果的,并不是基于对组织的完全理解来作判断的。因此相对于组织而言,每个人都会有个人的决策偏差存在。
懂得这一点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在管理中常常认定目标是一个必须而且能够统合大家的东西,更多的管理者以目标为导向,围绕着目标来展开管理,相信目标可以带动管理并让目标得以实现。我需要说明的是,目标管理本身的意义是不容置疑的,目标也的确能够引领成员做出努力。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确保目标得以实现?为确保目标实现,就需要每个人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性,如果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目标本身一定是无法实现的。所以管理者需要面对的,就是塑造每个人的行为指向组织目标,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
这就要求管理者应该最关注个人行为的整合机制,了解并能够运用个人行为的整合机制,才能够帮助组织目标的实现。西蒙在《管理行为》一书中告诉我们,形成个人行为整合包括三个主要的步骤:第一步,个人(或组织)大范围制定决策,决策范围包括个人活动所要实现的价值,实现这些价值所采用的一般方法,在政策限度内制定特定决策以及执行决策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信息。第二步,个人设计并确立注意力的导向机制以及信息与知识的沟通机制,采用的方式要保证具体日常决策与实现规划相一致。第三步,个人在步骤一和步骤二所提供的基本框架下的日常决策和日常活动中执行计划。
一般的组织决策只能通过心理机制,给每个人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价值观和知识,从而控制个人的行为。在群体行为中,同样有必要向执行计划者传达群体计划的信息。这并不要求对所有成员必须传达整个计划,但是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的任务。在上述三个步骤中,决策信息的沟通一般最不受重视,执行效果最差。最常见的情况是,不考虑计划对群体各个成员的影响方式,让计划“强制”生效,没有有效的沟通,没有让每个成员完整地了解计划与其本人的关系,没有让成员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任务。发布程序手册之后,不去了解个人是否使用手册内容作为决策指南,不去关注反馈,不关注每个成员决策行为是否符合标准。虽然编写了书面的组织计划,但组织成员对此计划茫然不知,很多时候计划成为文档材料,搁置在电脑里或者文件夹中,成员以惯性或者经验去做决策,而决策的结果与组织的计划缺乏一致性。还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我们忘记了个人行为是组织实现目标的根本要素,组织沟通就会失败。
这三个步骤非常明确地告知我们,行为整合机制是确保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必须能够做到以上三个步骤,学会用这三个步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行为整合机制可以简单概括为:确立一致的价值标准,再辅助以特定的知识和信息的沟通,以确保个人的日常行动和决策符合这个价值的标准。
再回到我们关注的关键问题,即如何确保实现组织目标?西蒙给了一种简单的方法:关注个人的有限理性,从行为整合机制出发,刻意地创造一个组织环境,这个环境迫使个人不得不选择一些要素,作为个人决策必须依据的“给定条件”,确保组织目标实现。如果让组织目标得以实现,需要为个人决策创造一个特定的组织环境,让个人能够做出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选择。想想某一个时期的中国,人们生活在一个没有个人目标的时代,每个人的决策都是以组织目标为唯一选择依据,这样的组织环境,使得人们只为组织目标实现做出努力,不存在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的情形。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合理的安排,但是从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而言,那样的时代环境的确做到了。
回到校长的讲话中,当确定学生满意作为价值判断之后,这个学校展开构建有效管理机制的努力,并从创建校园文化入手,刻意地创造学校的人文环境,从软件入手再到硬件建设,使得教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把孩子当作孩子。让学生满意,使学生成长成为这个学校教师行为选择的方向和约束条件,教师也正是透过这个价值判断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服从学校和社会的要求,从而理解学校的含义和学校职能,学校也因为每个教师的努力实现了优秀学校的目标。正如西蒙所言:管理决策的正确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它选择适当的手段来达到指定的目的就是正确的。
我所理解的只是《管理行为》一书很少的一部分,西蒙在该书中详尽地分析了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有限理性”和“满意解”,其次是决策过程理论。西蒙提出,现实生活中个人和组织的决策需要一定程度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都是在有限理性的条件下进行的。理想中的完全理性会使人们寻求决策的最优解,而现实生活中的有限理性则使人们寻求满意解。了解到这一点,可以让管理者快速地做出决策,寻找到解决问题的行动。有人曾说,在管理中没有完美主义,或许从这个意义上讲,的确如此。管理决策是适合的选择,而不是最优的选择。掌握了西蒙的“有限理性”,会帮助管理者关注基本的问题,从而获得适合的解决方案。
在决策过程理论中,西蒙把组织内部的活动分为经常性的和非经常性的两种情形。前者的决策为程序化决策,后者的决策为非程序化决策。这种区分能够使管理者在决策中快速做出选择,使决策能够取得成效。
该书中所做的分析和论证都会给予我们明确的指导,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不一致性,“有限理性”与“满意解”以及“程序化”与“非程序化”,如果仔细阅读、用心理解,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在这样一个个人拥有足够知识与能力的时代,重读西蒙的《管理行为》一定会给予我们更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