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IT技术的普及,商业形态变得越来越复杂。
在很久以前物物交换的时代,只要双方同意,交易就能成立,商品就是“自己制作或收获的东西”。如果住在海边,就用自己加工后的海产品来交换其他人从陆地上获得的动物产品。
这样想来,现代社会的商业形式确实发生了大幅度的进化。较之以往,现在开始创业要简单得多,商业模式(手法)也日益多样化。
打个比方,面包房不只卖面包,还可能会兼顾官方网站制作和停车场的经营。并且当我们仔细分析后很可能会发现,其利益的20%来自面包销售,30%来自网页制作,50%来自停车费收入。
我们老听到经营者念叨“亏本了,亏本了”,然而每月的工资却未减。究其原因,可能是公司靠着诸如房屋出租等其他领域的经营(与本业毫不相关)在勉力维持。
你所在的公司是做什么的?开展了哪些业务呢?
我们当然要学习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东西,但了解一些跟自己没有直接关系的业务也是很重要的。
了解公司的全貌就是了解“公司的实力”。就算自己所在的部门并不能创造多少利润,但公司内可能存在赢利能力极强的部门.或者有某个部门正在着重研究开发非常有潜力的新产品。所以只要公司整体在成长,哪怕自己待在边缘部门里,也不至于太过担心。
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公司经营业务和各部门的状态之后,我们就可以预测出今后哪个部门会有更好的前景。虽然调去这些部门不一定能出人头地,但进入这些地方就能随着部门的成长而成长,也不失为一种战略。
企业里成功部门的管理者往往能够获得提拔,从这件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效益好的部门是多么受重视。
随着对公司整体越来越了解,当你放眼全局时发现没有利好迹象,就可能促使你尽早跳槽。这虽非幸事,不过比起在一艘船即将沉没的时候逃出来,总归比较好。
在学校里学过财务或会计的人可能会觉得,“只要看一下公司决算报告上的数字就能大概了解情况”。这个想法并没有问题,然而只看数字是看不出详细情况的,而且如果不是公司财务人员,我们也没有理由要求看决算书。
所以要想知道公司真正的样子,我们就得通过自己的关系网去调查。哪怕没有真凭实据,只是感觉也可以,一定要放眼观望一下整个公司。
对我来说,较之冷冰冰的数字,我更重视实际工作着的人们的感觉(职员对公司的评价),我认为后者更加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