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看起来好像很好笑,但实际上有太多的管理者不得学习之法。下面是企业培训师吉宁博士个人的一些经验分享。
首先,不要一次买三本以上的书。因为心理学告诉我们,当你一次买了很多书的时候,反而不会去看,可能买了很多都在那积灰。
如果你已经买了很多,就做一个学习计划出来,用白纸黑字把学习的计划列出来,按顺序一本一本地看。你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看一段,过了一个礼拜再继续看,这样根本没有用,你得持续不断地看书或者一些学习视频。一开始最好找一个朋友监督你,或者互相监督,防止你的惰性又出来妨碍你。
你可以参加一些读书会或者和朋友一起看某一本书,然后定期讨论,最近这种做法很流行。这样做的好处有很多,比如可以提高学习的乐趣,大家可以互相督促,能知道很多不同的见解,让自己的理解更全面等等,就算只有那种愉快的氛围也能让你的大脑更有活力。
我还建议你把学习的内容分类,然后集中学习。比如最近只看一个特定领域的书和光盘,或者把某一个作者的所有著作放在一起看。如果你能在一个方面集中学习的话,学习的效率就会有提高。当然了,有些书的作者写的书不多,你也可以把几个领域相近的作者写的书放在一起看。
关于学习,还有个重点,就是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管你是听课、看书还是别的什么方式——都必须要能保持自己的观点。这点可能有些人理解不了,特别是经常参加学习的人,因为大家被教育成要无条件接受老师的教导。有的老师一上台就说,上我的课不要分析,不要思考,分析来分析去,最后只是一场空,简单听话照着做,你就能成功了。怎么可能!没有一种理论是能够完全和你匹配的。退一万步来说,就算理论是正确的,语言和文字其实也是最不靠谱的传播媒介,经常会产生歧义,同一个词,可能我讲的是这个意思,你理解成那个意思,也可能你把我说这句话的前提给忽略了。当你头脑混乱的时候才是你成长的开始,其他充其量只是我提醒了你而已。你只有感觉到不对了,和你的实际体验有矛盾了,试着把这个矛盾打开,你才能有真正的成长。
这里还涉及一个经常说到的问题,空杯心态。现在很多人提倡学习的时候要有空杯心态,问他们什么叫空杯,他们说,就是不要带有自己的想法去学习。其实,这个不叫空杯,这个叫做盲从。空杯心态不是叫你把自己的想法舍弃,而是能够腾出空间去接受新的东西,不要排斥那些你不知道的东西。放下的不是自己的想法,而是那些成见。没有成见了,你就是空杯。
这个空杯理论本来是说,茶杯满了,还能倒更多茶进去吗?结果给一些自作聪明的人做了一些改进,说是你杯子里本来是茶,再倒咖啡进去,能好喝吗?结果这个理论就完全变味了,因为你只能接受一种味道,不是茶就是咖啡。空杯理论真正的含义是,只要你的杯子够大,管你茶也好咖啡也罢,放果汁也没问题,随便你放什么东西进来,我都接受,到最后把好的融合在一起,坏的剔除出去,得到一个只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味道,而且你在这个过程中还知道了哪些适合你、哪些不适合你,这才是本事。这一切的前提是,你的杯子要足够大,有空余的地方让别的东西进来,所以才要空杯。
我不是说你一定要想办法挑刺,一定要反对,你可以在思考过以后再去同意或者反对。同意也是你的选择之一,但你不能一开始就傻乎乎地全盘接受。这也不一定就是台上的老师或者一本书的作者讲错了,有可能是他的表达方式或者提供的方法不适合你。
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如果你去找了一个导师,或者看了一个伟人写的书,但你们之间的差距太大,他高出你一大截,你完全没办法来评判他是不是正确的,那就只好完全相信他了。不过就算是这样,你也可以用你自己的话去解释他的意思,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而不是照搬他的话。而且等你成长了以后,也可以反过来再思考一遍的,只要你在成长,迟早会有能力去分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