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制度化建设很差的情况下,谁都不怕谁,也就是谁都不管谁,最终的结局就是人人自大狂妄兼个个无政府,老板成了人心所向的群众爱戴的领袖。但一味依赖人情管理,大搞个人崇拜,企业最终将失去自我改造的能力,走入一个越来越保守的死结。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凡是产生过否定组织权威的群众领袖的时代,基本上都处在一个无政府的状态。
无政府状态下实施管理,靠的个人感情!大家做事凭的都是个人感情。因为张三是我的哥们,这件事我一定尽力去做,至于张三是不是经理,那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同样,李四是我的好兄弟,我的事李四就应该努力办好,这跟李四是不是自己的下属无关。在这样的组织运作中,换了人,是绝对干不好事的。
可以说,大多数老板都是特别擅长人情化管理的行家,他们管理的特点就是“以情感人”。老板依靠人情,把一摊人和一堆事打包交给自己信得过的下属去打点,希望借此激励他为己效忠,下属也凭着人情帮老板管理这些人和事,双方约束和维系的纽带就是“感情”两字。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相互信赖关系,是决定企业整个管理赖以实现的关键和基础。
当企业外部的法律环境不健全的时候,老板会反过来寻求组织内部的稳定性和忠诚度,这时他们会非常有安全感,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一些老板经常说,在自己的公司里,大家都很忠诚,没有一个人辞职。老板之间聊天,也常会有意无意地攀比谁的手下更忠诚,而不是谁的营业额更大。这种虚荣心反过来会让老板更加笼络人心,每个人一个政策,今天给这个人发红包,明天给那个人家里办件事。
在管人上,许多老板以笼络人心为管理,用的都是心腹之人。这些人很了解公司内幕,老板很怕他们泄露小团体的可靠情报,就不断地给他们发“封口费”。但口是很难封住的,一些老板由于无法忍受不断被人要挟的屈辱,导致东窗事发,企业一命呜呼。
但老板们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总把企业死掉归结为自己看错了人,信任了不该信任的人。广西有一个老板,特别喜欢躲在家里反复看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每看一遍,都有新的体会,都会情不自禁地称赞土匪头子善于识人、用人的本领。无论在大会、小会上,他都公开讲土匪们如何忠于老大。我在会后提醒他,这种话不适合放在公开场合讲,否则,会让员工误以为他把企业当做“帮会”来经营。我还告诉他,土匪组织之所以不长命,是靠杀掉老大继承权位的,最后,要么被人火并,要么自生自灭……
老板听后,却不以为然,他认为不管什么组织,人忠诚于人,就是好的组织。遗憾的是,有这种思想的老板还不只是少数。许多老板片面讲究忠诚、相信忠诚,把员工:忠诚上升到无以复加的高度,恨不得每个人都要与他有人身依附关系。老板似乎觉得如果员工不忠诚了,自己就毫无安全感。结果,“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大家都以老板为市场,天天围着老板转,挖空心思地分析老板的需求。越会钻营、拍马屁、做表面文章的“高力士”式人物,越容易得到老板的喜欢和信任。
话说回来,许多老板对自己的副总经理、经理其实也不错,知道自己直接插手干事有损他们的权威,但另一方面,老板又认为干工作靠的不应该是职务上的权威,而是对下属的真正关心,以及下属对自己发自内心的敬佩。也就是说,在老板看来,好的管理者应该是人情管理专家。于是,组织和制度的权威从一开始就被丢在一边,老板、副总经理、经理等都变成人情管理的高手,企业成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磁力场。任何约束人的规章制度,都会成为一纸空文。
人情化管理是一种类似于家长想要呵护孩子,而孩子又愿意被呵护的管理文化。从好的方面说,人情化管理可以避免因制度管理带来的矛盾和冲突,只要被管理者认同,老板几乎不需要任何制度,就可以指挥员工各就各位完成任务目标。这样既能节省管理成本,也能减少生产计量的麻烦。在创业期,尽管很多企业没有任何规章制度,老板却依然可以把企业管住、管好,原因亦是如此。
但是,用情感做交易的最大弊端就是会造成人人都只关心人,不关心事。一味地实行人情化管理,容易把企业变成帮会,“义”字当头,原则丧失。我们在很多中小企业做管理咨询时,都能感觉到企业内部有浓厚的帮会气息。老板被员工叫做“老大”,各级管理人员按照和老板的关系亲疏、职务大小、进“山门”的时间长短,分别是老二、老三、老四……就像梁山好汉排座次一样,人人都有一个位置,这个位置和正常的组织架构中的位置并不重合。管理层级和职务高低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会被个人对老板的忠诚度所替代。司机或厨师可能比一个总经理助理有地位,正常的管理架构根本无法正常运作。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得讲义气。义气的本质是感情的等价交换,是一种相互报恩的行为:你对我好,我对你更好。谁最讲义气,谁就最得人心;谁不讲义气,得了别人好处不予回报,就会被大家瞧不起,就会受到严惩。如此投桃报李、循环往复,互相报恩的关系也越来越深,老板与下属的关系也越来越牢固。
当企业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回报当做价值评判标准的时候,员工的每一个动作都成了人际关系的添加剂。所有人就会把精力和时间花在苦心经营彼此的关系上,把自己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当做向对方表达或回报感情的手段,完成任务变成了送给老板的礼物。
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样做也没错!因为员工如果想讨好老板,就会努力工作,工作好了,企业的效率不就上去了吗?客户的要求不就满足了吗?
这是一种看似有道理,其实很荒谬的逻辑。因为大家的忠心也好、义气也罢,如何度量呢?评价标准怎么定呢?除了诸如延期交楼这类问题外,没有哪个职业经理人会有强烈的自责感。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很尽力、很对得起老板了。但对延期交楼造成的损失,老板肯定不满意。一方自认为问心无愧,另一方却怨声载道,彼此抱怨,相互指责。原因何在?就在于感情是无法称量的,他们双方在做一笔无法计量的生意。
其实,职业经理人不负责任的现象在许多中小私营企业里比比皆是,老板并非完全不知道,但他为什么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呢?因为他与职业经理人之间存在一笔内部交易:老板某种程度上容忍职业经理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是以职业经理人容忍老板随意支配他们的劳动时间为代价的。
老板也知道,要想让这些人经常半夜两点起床开会,平时就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双方都放弃了自己应有的权利来避免冲突,表面上看各得其所,事实上都是受害者!一方面,职业经理人没日没夜地干,正常权利得不到维护;另一方面,老板不得不承受职业经理人出差错造成的一切损失。劳资双方越放弃原则,企业受到的伤害越大。
可能又有人会说,把事情做好,老板就高兴;做不好,老板就不高兴,这不是把做人与做事统一起来了吗?可是难就难在怎样才算把事做好,怎样又算办砸了呢?对于其中的标准,企业无法量化,何况老板不可能天天盯着员工干活。员工把事情做好了,这还好说,没做好,可以找出一万个理由推卸责任,导致老板在用人上,只能凭借下属做人、拉关系的本领来决定。这样一来,就容易误导其他人不再以做实事为目标,代之以做老板看得见的表面工作,人人抢着作秀,一起瞒哄老板。
这种看起来成本很低、初始效果也不错的人情化管理方法,事实上却为企业规模扩大后,实施制度化管理埋下严重隐患,它就像一条绳索,牢牢套住了老板的脖子。
当工作中出现失误和造成损失时,因为害怕损害相互间的信任,大家都不敢去追究当事人应负的责任,只得把客户投诉、工作质量标准扔在一旁。老板也不得不放弃很多做事的原则,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和员工搞好人际关系,宽慰每一颗被冷落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