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是《管理的终结》或《明茨伯格论管理》,《管理无原理》也是一本对现代管理理论批判、发难之作,然而,事实上它不是。尽管,作者在书中有一篇同名文章,对是否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一招鲜,吃遍天”的管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管理学不是纯粹的科学,它的学科特性是实践。因此,管理实际上没有原理。任何企业的成功套路,另外一个企业搬来照用都不可能取得长久的成功。”但是,作者并没有在此基础上作任何的深入。《管理无原理》终究是一本财经随笔集,或许是受到体裁的限制,作者无法对管理究竟是如何一个无原理、又该如何一个去建构予以系统地阐述,于是,对于“管理到底有没有原理”这样一个很有看点、很有说法的话题,我们只能看到作者的浅尝辄止、蜻蜓点水,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不知作者是否有预见到,《管理无原理》中的一些观点也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既然管理没有普适的经验可用,那么就不需要了解管理学原理和技巧了。其实不然。表面上看,作者一再强调管理没有定数,但其实他是在说,真正卓越的管理必然有“约束条件”。这不是说管理不需要遵循原理,而是说管理不能教条化,不能照搬他人的技巧,不能照搬书本上的理论,要根据不同的环境采取不同的措施,而管理原理便是这些不同措施背后共同的规律。所谓殊途同归,有时候对管理原理是很适用的。
例如,经济学中有一条很著名的需求定律:提高价格可减少需求量。这个原理很多时候被经营者用来减少排队等候的现象,而且此时经营者自信,需求量减少,但单位价格涨了,因此就总收入来看还有可能是增加的。倘若信奉“管理有原理”,把这个需求定律付诸实践,那么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不仅总收入没有提高,而且消费者也会就此离开。正如作者在书中指出的,即使在需求量猛增的时期,企业也不要轻易采取涨价的措施。因为涨价不只是简单地引发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涨价导致的不公平问题会使消费者迅速转向其他替代商品。(《饭馆排队要不要涨价》)
本文发表于博锐|boraid|
作者认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用管理,是无为而治。要达到这个境界,管理者必须学会激发被管理者进行自我管理。要实现自我管理,管理者必须能够挖掘出每个部属的长处,并为他们立下近期与远期的目标,让他们更上一层楼;然后,再针对每个人的弱点,制定对策,使他们在发挥自己优势的同时,不至于受到劣势的牵制。如果不在每个“具体的人”身上下功夫,去发现他们的长处与弱项,而只是漫无目的地针对“人”这个抽象的概念空泛地制定一些制度、规章,员工将往往变得无所适从、不置可否,面对这样的管理窘境,管理者最终也是无法实现自己的管理目标的。(《会激励才有领导力》、《优秀是培养出来的》、《领导的成功标准》、《员工第一 客户第二》等)
由于《管理无原理》还收录了作者近些年的财经书评和其他话题的商业观察笔记,所以在对管理原理的问题上,作者没有说的很多,论述的也不够充分。但就在有限的篇幅里,作者清楚地揭示了一个道理:管理上有许许多多的理论学说,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能领会和感悟各种管理理念,而不是肤浅地学习其方法和技巧,那么面对纷繁复杂的管理实践,我们足够以不变应万变。在这个意义上,管理是无具体原理可言的。这就是为什么在众多篇目可命名这本集子的情况下,作者唯独选择《管理无原理》这篇。作者的用心和用意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