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德鲁克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写作《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是基于这样一个认识:在过去40年间非营利组织在美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许多方面来看,非营利性部门已成为美国蓬勃发展的“朝阳行业”,无论是卫生保健机构,或公益性服务社团,又或是在迅速变化、浮躁不安的美国已开始成为社会活动中心的其他成效斐然的非营利组织,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非营利性部门已然成为美国的“公民社会”。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非营利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事实上,它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力量,正以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第三部门的姿态正在迅速崛起。正如莱斯特•萨拉蒙所说,“我们正处于一种全球性的结社革命之中。”
但与此同时,非营利组织也面临着巨大而且不同以往的挑战。德鲁克指出,这种挑战首先来自如何使捐赠者转变为奉献者;其次,挑战也来自于实现社区的共同目标。特别是后者,在美国非营利组织具有很特殊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它就是美国的社区,它赋予并增强个人履行公民义务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问题就恰恰在于这里。一方面,非营利性组织在市民社会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另一方面,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并取得成效,成为很多人关心和讨论的话题。然而,在《非营利组织的管理》问世之前,当时几乎没有专为非营利组织量身定做的领导和管理理论。大多数管理理论都是为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发展而来的,很少关注非营利组织与众不同的特征或特殊的关键性需求,也就是说,人们对于如何卓有成效地管理非营利组织的认识尚属空白,没有形成可以指导实践的系统性理论。这无疑是一种巨变时代的管理挑战,而对德鲁克而言,又何尝不是?作为管理大师,他要做的工作是帮助人们在茫然中够了出一条清晰的、具体的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方法。
虽然同为组织,但非营利与营利的本质区别注定了两种管理范式的巨大差异。例如,营利组织关注的是如何把产品(或服务)卖出去,赚取利润;而非营利组织显然不是这样,它更关注使命和责任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因为有捐赠者的贡献,它有时不用太关心财务。又如,在营利性组织中,领导的关键往往在于领导者的个人魅力,但在非营利组织中,则关键在于使命。根据德鲁克的看法,只专注于个人魅力将使领导者走上歧途。“身为非营利组织的领导者,其职责就是要将使命中的说词转换成更精确的目标,因为使命是永存的,甚至负有神圣的任务,而目标仅是暂时性的。”此外,在市场细分、目标群体、营销宣传、管理运营等具体环节上,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都有很大不同。于是,基于经验的管理、管理的实践等告诉我们,我们迫切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非营利组织的资料,包括它的是什么、可以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
在《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中,德鲁克从确立使命、从使命到成果、绩效管理、人力资源与关系网络和自我发展5个方面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非营利组织管理的问题。其中,就“你对世人的贡献是什么”(这也是区别于营利组织最本质的一点)这一核心理念,德鲁克论及了组织使命和目标的确立及领导作用、目标管理中的市场营销、创新和基金发展的有效战略、绩效管理中的绩效定义与测评、人力资源管理和诸如职员、董事会、志愿者和社区一类的利益相关者管理以及组织中各管理层级人员的自我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由于德鲁克的管理思想来源于他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并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独立性,这就使得他的《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超越了“美国经验”的狭隘而成为具有普适意义、高屋建瓴的实践论。不可否认,该书的出现,在继续成就德鲁克大师盛名的同时,也开创了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的新领域——由于德鲁克的贡献,人们清楚地意识到非营利组织也需要管理,而且能通过管理取得成效。于是,就连《哈佛商业评论》这样的权威管理期刊也专门为这一领域开辟了栏目。
当然,德鲁克对非营利组织管理问题的研究只是一个持续运动的号召,只意味着开始,不代表着中止或结束。尽管德鲁克对非营利组织管理所提出的真知灼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多少人能超越,相反,会有更多人随着他的思路和角度继续深入下去,但相比于四十多年对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的一无所知,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我们知道:对非营利组织而言,出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动机外,明确的使命、清晰的目标、正确的策略和卓有成效的管理方式都为非营利组织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大师德鲁克的指点迷津下,我们还将关注更多、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