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路过一证券交易所,见其内挂一横幅,横幅写道: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也没有只赚不赔的投资产品。当时正值中国股市大牛,无论男女老少、工农商学都一咕脑儿地买股票、投基金,好不热闹。所以,就像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证券分析师评点完当日股市,然后电视屏幕下方出现一行字“股市有风险,购买须谨慎”的告知,那条横幅的出现不亚于这种效果:一边牛气冲天,一边泡沫风险;一边全民皆股,一边有赢有输……其中,谁赚钱,谁赔钱,谁是专家,谁是外行,谁是看门道,谁是凑热闹,真正又有几人知晓?
当然,你可以选择读《像彼得·林奇一样投资》类似的书。至少,仅就“做一行、爱一行”的标准来看,你是合格的股民,或者是态度端正、学习认真的新人。你不会像大多数股民一样,听风认为就是雨,开门以为就见山。在发现投资机会、选择绩优股、排除垃圾股、股票买入卖出、投资公司评判等方面,你不会轻易听信专家意见,不会试图去预测市场,不会盲目相信各种理论,更不会无知地相信天赋异禀——如书名所说的那样,你要努力学习彼得·林奇,像他那样投资,像他那样让自己的钱帮自己赚钱。
不是每一个股民都知道彼得·林奇,也不是每一个知道彼得·林奇的都能赚钱。知与不知是一回事,愿不愿意去知则是另外一回事。按照《像彼得·林奇一样投资》作者的观点,作为股民的你应该要知道这个人,聆听他的投资理念,学习他的投资技巧,道理很简单,他是美国乃至全球首屈一指的投资专家,他的投资总是卓有成效。有人说,彼得·林奇对共同基金的贡献,就像乔丹对于篮球的贡献一样。林奇曾在麦哲伦公司担任总经理,在短短的13年间,他使该公司的资产高达140亿美元,并使该基金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基金之一。林奇骄人的业绩是众多基金经历望尘莫及的,美国《时代》周刊曾称林奇是“第一理财家”,更有人赞誉他为“股票投资领域中的最成功者”、“一位超级投资巨星”。对于这样一位金融界的传奇人物、大师,相信每一位投资者都会想法设法地去研究他,研究是为了借鉴,借鉴是为了赢钱,这个道理跟篮球爱好者学乔丹那样投篮、灌篮而且还吐舌头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和大多数向投资大师看齐(这些大师包括沃伦·巴菲特、乔治·索罗斯、格雷厄姆等)一样,《像彼得·林奇一样投资》也难逃“说说一套、做做一套”的命运。尽管作者已经一再努力,把彼得·林奇的《学以致富》、《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等作品在消化之后融会贯通,又结合中国国情,向股民(读者)们娓娓动听地讲述着“如何把彼得·林奇式投资方法运用于本土实践”。在原创性、可读性和实用性方面,本书不失为一本难得的佳作。
不过丑话说在前头,看过本书对成功投资来说只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投资是一种体验,也是一种实践,更是一种艺术。当年,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带领一大群研究生入市研究一些具体的投资原则,面对无尽的熊市,他们的账户一再缩水,似乎什么原则都失去了它应有的功效。无奈之下,这位被誉为通才的大师只能无限感慨:股票投资是一种艺术。艺术只能借鉴不能模仿,模仿者死,创新者生。同理可证,哪怕林奇百战百胜,哪怕我们再熟悉林奇,投资总归是投资,有投资就有风险,不可避免。所以对于林奇,如果我们尽信书,不如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