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文学与艺术经常就一些公共机构(如商业)发表评论,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这些机构的感性认识。例如,希腊人对政府和宗教的态度受到戏剧的影响;莎土比亚文学影响了几代人对英国历史的观点;而对20世纪的美国人来说,电影和电视则助长了他们对商业的敌对态度。
对于当代大多数美国人来说,虚构的、带有派性描述的大众艺术,更能左右人们的观点和看法。而且这些途径所产生的影响远比教育的作用来得大。事实上,美国人看电视的时间要比在教室学习的时间多得多。许多组织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个美国家庭,平均每周要花大约40—50小时来看电视。有很多文章从更广的范围研究了这种现象在过去的30年中对社会的影响。本书主要侧重阐释通俗艺术和商业的关系。
媒体研究院是由多个大公司赞助成立的一家研究机构,该研究院在20年里追踪了传媒对商业的报道。每一次,它给出的报告结论都是一样的:在2/3的电视节目中,商人是和犯罪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另外,大多数美国人从电视节目中获取新闻。这样,人们一方面会在虚构的情节中看到关于商人劣迹的描述。这些和他们看到的相关的新闻很容易混杂在一起。事实上,电视节目中一个收视率非常高的节目——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60分钟》访谈节目就经常揭露商业的种种阴暗面:更进一步说,比如,80年代一个人可能在某个晚上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节目中看到J.R.尤因在石油行业的一连串恶行,重伤达拉斯城的情景;第二天晚上的新闻中,又看到关于一家石油公司损害他人利益的报道(比如说,报道德州石油公司种族歧视问题);第三天晚上又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节目中看到对一个石油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愚蠢行为的暴光。所有这些信息都来自同一个渠道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所有的信息都在说商业不好。面对众多电视节目,观众也分不清哪些是真,哪些是假。这样,真实报道和虚构故事混作一团,观众据此得出对商业敌视的观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福克斯电视网络曾试图创立一个完整的节目来反映大公司的腐败行为,但未成功。1996年,福克斯曾以暴利公司为蓝本,制作一套系列节目。节目播放不久就停播了。暴利公司是一家由阴险出名的商人吉米·普洛菲特创建的企业,这个虚构的世界第15大公司要裁员,而且手段独特,比如l公司策划谋杀案件来陷害雇员。
电影也在为这种敌视态度推波助澜。《核反应堆综合症》是70年代末一部非常成功的影片,讲的是一个核反应堆的故事。无巧不成书,电影公映前一个星期,真的发生了一起核泄漏事件,即1979年的三英里岛事件。尽管人们会说大都会爱迪生公司对事故的沟通本事太差,但并没有人认为爱迪生公司就像影片中描写的那么糟糕。不过,许多美国人还是把两件事混为一谈,得出的“事实真相”自然比实际情况更糟糕透顶。
说起来,好莱坞的悟性颇具神秘色彩。它总能在商业大事发生之前把它们搬上银幕。比如上面提到的《核反应堆综合症》与三英里岛事件。80年代末期,奥利佛·斯通执导的电影《华尔街》与此如出一辙。影片刚一公开放映,华尔街真的就发生了危机。影片中现实与虚构交织在一起。
影片中的戈登·哥科是个罪恶的金融天才,其影射的原形是臭名昭著的金融套利高手伊万·布埃斯基。影片中戈登,哥科在一次年会上作了一番热情洋溢的演讲,大谈特谈贪婪。他说:“贪婪是好的,贪婪是纯洁的,贪婪是变革精神的精髓。”巧的是,几个月前,伊万·布埃斯基的确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院的毕业典礼上讲过类似的话。
有两本书是90年代初出版的,一本叫《蛮人当道》,另一本是《贼窝》。两本书均以新闻报道体裁,记述了80年代华尔街的故事。书中描述的情景和几年前奥利佛·斯通影片中虚构的情景相差无几。《蛮人当道》后来被拍成一部虚构故事片,在收费有线电视网播出。汤姆·沃尔佛的《虚火上扬》一书,浓笔重墨地再现了80年代华尔街的万种疯狂。要论真实性,《虚火上扬》恐怕要比《蛮人当道》和《贼窝》胜出一筹。
商界的很多事情确实令公众失望而生厌恶之情。比如,DBL投资银行总裁迈克尔·米尔克恩在任的最后一年的奖金总额达5亿5千万美元。比正在调查他的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全年预算还高。后来,大炒垃圾股的米尔克恩罪行败露并入狱。1992年《财富》杂志封面人物居然是狱中接受采访的米尔克恩,他被包装成一个受荒谬制度拖累、糟蹋的美国大英雄。1993年后期,米尔克恩再次成为舆论争议的焦点。他从联邦监狱出来不到1年,就开始推销自己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讲授管理学课程的录像资料。再后来,他创办教育软件公司,并用私囊钱(大约3亿美元)资助了许多慈善事业。一些高层管理者的薪水高得离谱,也造成了公众对商业的敌对态度。譬如,迪斯尼公司的总裁迈克尔·艾斯纳1994年的薪金超过两亿美元,可谓天价。
除了高薪外,90年代末期,高层管理者和工人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使工人愤懑,而政客则就此大做文章。1995年,总裁们的薪金上涨了10.4%,说明公司的利润也同步增长了;但工人的平均工资和福利只上升了2.9%,反差很大。根据薪酬研究机构PearlMeyer&Partners公司的研究结果显示,1995年,30个大公司的总裁年薪是全国雇员平均工资的200倍,而1965年的比例则是44:1。
为数不多的几个电视节目试图准确地反映真实的商业生活,其中之一是颇具创新精神的《而立之年》。但是90年代初,这套节目刚一触及到商业中的真人真事,就被禁播。对于那些感到被传媒带有偏见的报道所冤枉的商人,美国广播公司的节目《视点》曾试图给他们一个拨乱反正的机会,但节目同样被打入冷宫。事实上,只有一个节目坚持每周对商业进行准确的报道,这就是露易斯·卢克耶塞主持的《华尔街周巡》。但该节目历来被评为最枯燥无味的节目之一。
一般说来,传媒对美国人关于包括商业在内的每一件事的看法都有深刻影响。自从有了电视,传媒对来自公司、政府、社会团体的信息的传递、筛选甚至扣押起了更重要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开始影响人们对商业的态度。人们可以在网上更广泛地传播他们的反商业论。环境保护主义者、动物保护者、股东权利保护者,都可以利用因特网把信息发给全美甚至全世界志趣相投的人们。各大公司也在网上展开舆论大战,对有实无实,正当不正当的责难都不敢怠慢。
当然,商界的反应令人啼笑皆非,也恰恰说明了商界有多么不识时务。一方面,他们依旧赞助那些常常把商人刻画成罪恶化身的节目;同时又乐此不疲地同网站和制片商,就每晚该向网民和观众播放多少色情影像争论不休。不过,好莱坞会继续塑造他们眼中的商人形象,结果新一代美国人,当然还有美国以外众多的外国人,将对美国商业继续产生敌视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