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你“什么样的禁锢最为致命”,你该如何回答?制度?标准?形式?不,都不是。最为致命的桎梏不在外表,而在内心——思维上的框框才是最可怕的。
在微观管理:无时无刻,无“微”不至一文中我们谈到过逆向思维或者回归思维,这种思维在今天愈发凸显出了自己的重要性。很多大家提倡了多年的东西,现在真的需要重新进行思考了。
比如说,我们一直奉行规模经济,认为一切做得越大越好。现在真的还是这样吗?这让我们想到了欧洲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以及更早之前的亚洲金融危机。每一次危机的背后,我们都能很清楚地看到,所谓的“规模经济”所带来的负面作用 产能过剩、房价泡沫、股票泡沫、环境恶化,诸如此类的词都是人们不断贪婪追求更多的结果。
不仅仅是这些负面的东西,还有一些正面的发展,同样能说明回归思维的价值。电子商务的兴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前不久的“双十一”购物节,阿里巴巴单日371亿的销售额。是所有传统实体店难以想象的数字。要知道整个中同一天的零售额也就在600亿左右。马云无疑是睿智的,他敢跟王健林打下那个著名的亿元赌局,并不是因为他是个疯狂赌徒,而是因为他是个战略家,他能看到十几二十年后。电商在零售市场所能掀起的狂风暴雨。“371”这个数字不仅对王健林有所触动,对于苏宁、汉尔玛等实体店而言同样如同一次地震。尽管沃尔玛如今仍是世界第一大公司,尽管苏宁依旧拥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但是如果他们不能正视电子商务的追赶,那么说他们未来可能逐渐没落完全没有问题。更何况,观如今的苏宁已经尝到了来自京东持续价格战的痛。
为什么电子商务能够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因为它并不是依靠某几个大的组织,它依靠的是千千万万, 一直被人们忽略的微民们!这就是微管理的回归,回归到最广大的群众上。
可能你会认为,单个的个体是不会发挥我们大公司所具备的规模效应的。切记在微时代里不要妄自断下这样的结论,要知道在今天单个个体并不代表着势单力薄。一方面,互联网这个平台已经大致成型,在这个平台上技术、资源的积累与共享可以令每一个人收益颇丰。淘宝上保守估计包能有600万个卖家,这些卖家涵盖了每一个商业细节,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另一方面,精益生产也正悄无声息地发生着转型。3D打印技术的实现,已经可以让你一个人在自己车库就造出许多精密仪器。再加上类似于淘宝这样的电子商务平台,基于一个人的生产与营销,已完全不存在任何问题。可能有点危言耸听,互联网平台、3D打印技术以及其他的一些东两,让一个人能彻底实现“微管理”,这绝不是夸夸其谈。
还有一件事同样能体现出回归思维的价值,那就是奥巴马政府一直提倡的制造业回归战略。当我们还在大力提倡服务业发展的时候,美国忽然喊出回归制造业,这似乎很不合理。其实不然。要知道美国在金融危机后逐渐加速的“再工业化”以及美国政府对“制造业回归”的强力推动,其实正在改写着全球制造业格局。千万不要想当然地以为这只是美国在想办法解决自己的高失业率问题,这场制造业回归战略的背后是产业升级——高端制造的发展将推动美国高端人才、高端要素和高端创新集群发展,并保持在高端制造领域的研发领先、技术领先和制造领先。能够帮助总统把回归的思想注入自己的战略制定当中,奥巴马应该为自己能拥有这样的智囊团而感到骄傲。
所以我们应该问自己,既然微时代已然为我们搭建起了一个可以随时而“微”的大平台。为何我们还要一味地去追求“规模”、追求那不切实际的“更快更高更强”呢?
所以转换一下思路,我们就尽情地选择出了微管理。
对于微管理的解释,前前后后会有很多,这里不需要再多费口舌。我们想强调的一点是,“微管理”的“微”,其实是一种范式,或者说,一种新的理解。我们说,泰勒把管理理解为机械化的效率问题,德鲁克把管理理解为目标的层次化实现问题。这些理解没有对错之分,有的只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同样,我们用微的视角看待管理问题。并不代表着我们需要换掉所有的基础知识点,我们只需转换一下自己的理解范式即可。
我们一直都把“换汤不换药”这句俗语看作贬义,但是在今天看来,从这句话上透出的,是越来越多的正面含义。如果我们用回归性的思维思考一下这句话,我们不难得到一个结论——明明是“换汤”即可,为何一定要“换药”?
这个思考在我们撰写这本文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一开始。我们想是否应该向读者提供一些全新的管理学知识点,后来我们发现这是个很愚蠢的想法。管理是什么?用德鲁克先生的话说,管理是为了做正确的事,而不是为了正确地做事。如果我们纠结于知识点这样的问题,那么我们其实就陷进了“正确做事”这一局限之中。我们不否认知识点是在不断增加与发展的,但是我们也无法否认,这些新出现的知识点,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管理学原理。
我们要做的,只换汤不换药其实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