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
知识是积极主动的,以你自己的主观信念为基础。信息是短暂的,但是知识永恒的。知识追求真、善、美。
在美国,中层经理被诽谤为毒瘤,我们看见中层经理在促进组织知识创造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他们作为战略“结”在高管和一线经理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背景
野中郁次郎和盛田昭夫,大前研一共同架起了一座连接日本和世界他国工业和管理的桥梁。盛田是商人,是索尼的创始人和创造者;大前是顾问,以前是麦肯锡的职员,著书向全世界解释日本的商务实践;野中是幕后培育跨文化思想的教授。
野中的教育和教学横跨太平洋两岸,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院获博士学位和工商管理硕士。1997年被任命为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的施乐杰出知识教授,然后在2000年跨过太平洋回到日本,被任命为日本一桥大学国际战略研究生院的教授。在那里他是校园里商务研究发展的驱动因素之一。
他的专业领域是企业内知识创造发展,这不是日本管理研究的独特领域,日本在经营和战略方面一直比较有创新。与他日本一桥大学的同事竹内弘高一道(他们首次见面是在伯克利的学生时代),在20世纪90年代期间发展了这种新思想,该思想认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创造知识,也是(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将继续是)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根源。
他们大部分研究工作的基础是探讨东西方知识的不同概念,在《创造知识的企业》(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他们对所谓的隐性和显性知识加以区别:前者是东方风格,后者是西方风格。隐性知识是凭直觉的,不明确的,非线性的。而显性知识正相反,在手册里都有规定,在在数据库中有分析并储存。
他们列出一个组织发展知识的四步程序,用首字母缩略词SECT表示,分别代表共同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连接化(combination/creation)和内化(internalization)。运用这些途径知识可以“通过组织推广,产生知识创造的螺旋模式”。野中还杜撰了“吧(Ba)”这个词,用以描述组织智囊团的集合地点,“吧”可以是物质上的,如一个营业所或咖啡店;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共同的经历或组织文化。该词现在已被广泛使用。在其管理学畅销书籍《知识财富》(The Wealth ofKnowledge)一书中,《哈佛商业评论》编辑托马斯·斯图尔特把“吧”描述为“一个精神空间而非物质空间,一个共享的环境,使人们能在一起工作,并且知道他们在唱同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