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由大自然启发得来的智慧。在登山时,决不能顺着山边扔石子儿。一是有击中别人的危险,一枚从数千英尺落下的小石头,破坏力相当惊人;二是有可能引发雪崩,一枚不起眼的小石子儿,顶多只能撞动几块差不多大小的石头;但只要有足够数量的石头翻滚起来,用不了多久,大块大块的岩石也会松动下滑。于是乎,这一颗小小的石子儿,就能引发一场雪崩。这个道理不言自明,好比就是水滴石穿、蝴蝶效应,说的都是一个小因素的变化,却往往有着无比强大的力量,以至于最后改变整体结构、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现在,把这个原理适用于商业和技术领域,它同样能得到类似的效果——商业和技术本身具有一定的结构和体系,当人们适当地拆散其结构,并予以重新组合,便能释放出犹如雪崩般巨大的能量。雪崩把旧有的产业体系打得粉碎,甚至,有时候干脆让整个产业消失。在雪崩的巨大压力下,商业与技术之间固有的联系被彻底中断,不得不接受新的改造和整合,其最终将引爆一系列创新的革命。
然而,这就是“雪崩效应”,一场人们翘首以盼、精彩可期的商业技术领域的“范式转换”。例如,互联网改变了人们分享信息的方式;网络电话有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电话系统;开源软件最大程度消除技术垄断,迫使整个软件行业展开竞争,不断前进……技术的变革带给了人们全新的感官体验,大大提升了工作和生活的品质,进而直接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尽管这些新事物、新观念各有侧重,互有不同,但都无一例外地从“拆分”开始的。就以互联网为例。在互联网普及之前,对于如何在电脑之间传递数据成了最大的问题。一般做法就是拿着磁盘(当时还没有U盘、移动硬盘)拷贝来拷贝去。另外,受限于磁盘的容量,要传输的文件不能太大,最好控制在几兆以下,像word文档、记事本文件、一两张图片等,至于一部电影、几十首mp3、一款游戏,靠磁盘是万万不能的,最好的办法是,拆开电脑卸下硬盘然后装到另外一台电脑上去。但有了网络,随便用哪种浏览器,都能快速、便捷地浏览文件,而且自从P2P技术出现以后,甚至可以一边下载一边浏览。毫无疑问,互联网打破了文件与程序软件至今的限制(过去,要读到某一张目录磁盘,还得安装指定的程序),消除了不同主体间数据传输的壁垒,并重新定义了信息分享的方式。
经验主义告诉我们,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技术革命,都是从拆分开始的。这些革命就像是一颗小石子引发的雪崩,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小见大的力量出人意料、非比寻常。既然如此,当前最需要解决的疑惑是,拆分什么,如何拆分,又怎样重整,当人们高谈阔论要变革要创新而苦于找不到方向方法时,默舍•尤德考斯基的《雪崩效应》中关于“拆分”的学问其实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拆分什么?对此,尤德考斯基的答案是,大致有五类可供拆分,它们是:权力、所有权、机械结构、空间/时间和概念。像企业将产品部分设计流程通过互联网交由消费者参与便是权力拆分的最好体现;像开源软件让每个使用软件的人都成为所有者便是所有权拆分的典型;像车床电力发动机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工厂车间所有设备都靠一台中心引擎提供动力便是机械结构的拆分;像空间/时间的拆分,互联网便是最好的证明;而像电子货币取代纸币成为新的流通物便是概念上的拆分。从个案来看,以上五类可被拆分似乎逻辑成立,但值得疑问的是,是否仅是这五类可供拆分,是否还存在其他可被拆分而没被提及的要素?在这一点上,尤德考斯基所提出的五类划分标准略失学术意义上的考究和严谨。
如何拆分?尤德考斯基提出了策划、衔接、认同和评估四个阶段。仅就此而言,尤德考斯基的方案并无太多创新之处。他照例是列举了一些商业案例,如联邦快递、eBay、AT&T、DVD行业标准之争等,相对而言,反而是尤德考斯基的提醒尤为重要,他说:“有些问题是可以利用解集作用(即“拆分”)来解决。可有时候,你想实现的目标就是解集作用本身。在这种情况下,问题的解决方案可能会非常复杂,因为它需要一套全新的技术。”说的虽然不无道理,但其悖论恰恰在于就哪些问题属于拆分范畴,哪些不属于,尤德考斯基并没有向我们提供一个明确的、可供实施的标准,而这也正是《雪崩效应》论证得最为勉强的地方。
当然,就如何整合这点,尤德考斯基并没有像论述拆分什么、如何拆分来得系统而全面,事实上,他根本没有给予正面地探讨。他不过是在案例部分,通过对个案的解读来是使其“拆分有利于提升创造力、竞争力、简单化、专业化、协同优势”的论点得以成立,而把如何拆分后的有效整合留给了读者,让他们独立思考、自行解决。正如尤德考斯基在书的结尾处提到:“由于篇幅所限,好多有趣的材料没能收录到本书的最终修改版当中。”其实没有收录的还包括“整合创新”方案。
是的,《雪崩效应》帮助我们从全新的角度看待铁路、软件、电信等技术型行业的演变,尤德考斯基靠着一系列情节有趣逻辑还说得过去的例子为我们揭示了产业和行业拆分的神气力量。但如同小石子一开始滚下山坡,所能引起的只是小的变化,到最后演变成雪崩需要一段时间,尤德考斯基的“拆分思维”也是如此——它带给人们观念上的冲击是毫无疑问的,但到最后创新的呼之欲出,同样需要一个不短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