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1月,凝聚了艾伦•韦伯心血和梦想的《快速公司》第一期出版。在“刊守语”里,韦伯不无煽动性和预见性地写道:“某些正在发生的事件注定会影响某一个人。一场全球性的变革正在改变商业社会,进而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两种力量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聚合:新一代商业领袖在改写商业规则,新生的快速公司正改变着公司的现有格局。”韦伯敏锐地洞察到,整个世界将掀起一场由技术和创新带来的革命,届时,数字化、全球化和民主化将成为这个时代不可阻挡的趋势。“尽管我们创造了新的世界,但我们对它的认识才刚刚起步。现在,我们所知道的是:我们工作和生活的这个时代面临着空前的机会和不可预知的风险。技术与革新驱动的新经济打破了旧有的边界。”韦伯渴望有一个载体能成全他见证世界变化的心愿,更希望有个平台去记录上述极富远见的发现。于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正当韦伯职业生涯处于巅峰期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哈佛商业评论》执行总裁兼主编的工作,转而走自主创业的道路。当时,和他有同样想法的还有比尔•泰勒,这位也从《哈佛商业评论》“出走”的编辑也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他想搞一本杂志,一本能准确记录和指引这个时代变革步伐的杂志。韦伯和泰勒志同道合,英雄所见略同,很快他们便走到了一块,而成果就是《快速公司》。
韦伯和泰勒创办《快速公司》,旨在“促成对话,进而塑造新一代”。他们单纯地只是想做一本探讨领先商业思想的杂志,一本引导商业变革的指南。然而结果大大超乎他们的预料,《快速公司》自一问世迅速获得了市场的认同,创造了一个稳定的读者社团,而且在短短十年里业已成为商业杂志业的标杆,和其他老牌杂志如《财富》、《福布斯》、《商业周刊》等,共同组成了这个商业社会最为坚实的思想堡垒,发现趋势、创造观念,引领变革,《快速公司》做到了一本伟大的商业杂志应该做的一切:责无旁贷地去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经济以及人性的好坏。
有人认为《快速公司》的成功多半是因为“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别忘了,艾伦•韦伯原本要执掌全球最权威的商业杂志《哈佛商业评论》。另外,也有人认为《快速公司》的辉煌是由于抓住了美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非常时期,即旧经济藩篱被打破,新经济秩序正建立。一个商业发展前景非常乐观的时代,一个渴望快速获得成果的生机勃勃的时代,一个充满梦想和希望的时代,当然需要一本能够承载如此诉求的杂志,而它正是《快速公司》。但事实是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正如畅销书《从优秀到卓越》、《基业长青》的作者吉姆•柯林斯认为,《快速公司》的成功就在于它独有的激情。这个激情来自创始人韦伯,来自给《快速公司》供稿的作者,也来自文章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柯林斯常说,“阅读《快速公司》的文章就像聆听这个时代最睿智的头脑和最富创造力的思想家之间令人着迷的对话”。如果这是真的,那么从创刊至今10周年的《快速公司》里再精选出最经典的文章,并且阅读它们,品味它们,这又会是怎样一个感受呢?
《创新的力量》所收录的文章虽然距离当下有一段历史了,但是文章的品质可以唤醒读者对某些要点的关注,唤醒人们对生活、工作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再思考。不过这样的概括还是抽象、表面,还是吉姆•柯林斯概括的好,他说:“从《快速公司》十年杂志中筛选出最经典的文章,透过纷繁芜杂的外表我们可以看见其中潜在的规则,找到了以下五个基本前提–无论互联网泡沫到来还是破灭都始终相关。”柯林斯总结的五个基本前提是:工作不是通向目标的手段,它本身就是目标;如果你最具竞争力的东西是钱,那么你不会赢得任何东西;商业是社会变革好坏的衡量机制;企业家精神是一种生活理念,而不仅仅是商业概念;绩效是基本要求,没有优秀的绩效支持,再好的目标也只是虚幻。这五个前提看起来众所周知,不言自明,但对它们的理解和参悟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好比是阅读《快速公司》或《创新的力量》,文章随便一翻就过去了,快时代讲究快消费,但是有些思想和观念是不适宜快浏览的,它要慢慢地品读,慢慢地领悟,这是快时代所必需的一种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