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
创造力是发明新东西,革新是做新事情。
我认为,所取得的成就会使我在某一方面更具影响。它们已使我思想上的求知欲望更强烈,更活跃,更富有成效,使我对自己产生了兴趣。
背景
出生在德国,父亲是位修鞋匠。西奥多(通常以Ted闻名)·莱维特10时随父母移居美国,虽然是欧洲血统,他仍然被应征入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服役。战后,他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然后在哈佛商学院任教约30年,开始教营销学,据说以前从未读过一本此方面的书籍。
莱维特主要因两件事出名:其一是1960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其二是近30年之后退出《哈佛商业评论》杂志的编辑职位,他的那篇文章第一次就是发表在这个刊物上。
这篇文章是他成为哈佛商学院教师仅一年后写的,可视为人们对营销学表示认可和尊重的一个转折点。文章提出:企业过于注重产品的生产,忽视了提升客户的满意度。比如,他指出,铁路输给了航空和公路,是因为铁路认为自己在做经营火车的业务,而不是在做给客户提供交通便利的业务。
这种理念现在听起来有些陈腐,但当时却很创新,在文章发表后的几年里,售出近一百万份。此后,菲利普·科特勒才得以继续思想上更加严密的营销分析,用他的体系作进一步的探讨。此前,营销学的讨论基本限于四个P: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畅销(promotion)。
莱维特曾经把《哈佛商业评论》杂志描述为“一本不仔细阅读就读不懂的杂志”,他辞职不做该杂志编辑时,正在写一篇有关管理领域的女性问题。在做编辑工作的四年里,他在有争议的情况下把这个刊物从一个枯燥的学术性期刊转变成具有卡通特色的易读的管理杂志。他说:“如果人们读不懂你所写的文章,那么你写的东西就是古董。”有些人提出,如果你在他任编辑期间、按他的做法提高杂志的价格,你也会冒成为古董的风险。继任他编辑职位的人是罗莎贝斯·莫斯·坎特,几乎同他一样能惹起非议。
有时人们认为是莱维特在198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杜撰了“全球化”一词,文章的标题是“市场全球化”。尽管该词以前肯定使用过(《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说“早在1944年”该词用于别的意思),但是最先用以指企业遍及全球并推广(推销)该词的人正是莱维特。
当时,他说:“国家或地区偏爱上的习惯差异已不复存在了”(这是1/4个世纪以后托马斯·弗里德曼在管理学畅销书籍《世界是平的》书中所反映的观点),允许可口可乐和麦当劳之类的公司在全世界出售同样的产品。然而,这种观点从未得到普遍的接受。同下一代管理权威一样,科特勒也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地区和国家差异如同以往,十分重要,但是有些企业却冒险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