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同样遵循大自然的规律——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对一个卓越的企业而言,它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持续增长、保持领先,其原因是在战略变革、企业创新、需求满足和价值体现上的不懈追求,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它自始至终地以顾客为导向,对市场有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结构调整。
它引发的一个思考是:中国企业是不是太过浮躁了,是不是太过脆弱了?当面对外部环境变化、供应商策略调整、基础资源的紧缺等情况时,它们往往就变得无所适从,最终无奈归于沉寂。在持续增长下不沾沾自喜,在遇到瓶颈时也不束手无策,这便是我们期待看到的中国企业。对中国企业的命运与未来同样关心(甚至焦虑)的,还有陈春花。
她首先是一个学者(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长期致力于企业组织与文化管理以及中国企业成长方式的研究),同时也是一个企业家(某集团公司总裁)。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双重身份的人,在2004年的一天,就向其公司同事提醒,不要被高速增长表现出来的现象所蒙蔽。
当时,她的思想还停留在对外界的怀疑和批判上,并没有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而到了2007年初,她的学者的知识背景帮助她完成了现象观察和经验总结,她对中国企业躁动、脆弱、虚浮的担忧终于用”七个不安”完整地表达了出来。它们是:不安之持续的增长是否有泡沫?不安之能否保持稳定的增长?不安之中国企业是否真的具备大规模作战的系统能力?不安之在市场竞争中我们到底靠什么活着?不安之中国企业是否已经达到了国际化的运作水准?不安之中国企业是否已形成有效的服务模式?不安之中国企业的状态、心态、能力能否支撑其走得更远?
陈春花的发问无疑是醍醐灌顶、振耳发聩!
她把一系列疑问留给了自己,也抛向了别人,她说的其实有两层意思:其一,如果企业对于怎样吸引顾客、自己的潜在顾客有哪些需求、自身的系统能力与顾客需求之间的回应能力如何等方面没有清楚的了解,对于服务模式、服务心态以及自身学习心态和学习能力等问题也没有清楚的认识,并且也没有制定明确的战略和计划或关注市场上的事态,而是仅仅把注意力放在企业内部,那么企业根本不可能有效地面对充满变化的环境;其二,如果企业的高管不了解自己所面对的环境,或者没有真正清醒地认识企业自身增长的本质内涵,那么就必将把企业引向深渊。
既然如此,那么又该如何改掉陋习,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呢?对此,陈春花承继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竞争的最终目的是远离竞争”的观点。
“迈克尔·波特的三大竞争战略——低成本、差异化和专门化,大家都比较了解。我也很同意这些都是竞争的战略,但是我更清楚,这些都是竞争的手段或方法,这些手段和方法也是所有企业都追求的。如果每一个企业都以成本作为自己进入市场的基本条件,那么竞争就无法避免。因此,对于波特竞争论的理解不能局限在这三个明确的战略上,而是要理解更本质的东西:如何远离竞争!其中最为令人兴奋的是’蓝海战略’的理解,我也尝试着从人们对于竞争的理解误区去做分析。”或许更多是从”蓝海战略”以及”长尾理论”得来的启发,陈春花的”竞争的最终目的是远离竞争”的解读,最后用了”超越竞争”来指代。这也是本书书名的由来。
“超越竞争”指出,关于竞争的传统观念确实需要改变,因为竞争的性质和目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新的竞争体系下,离开竞争不仅更有效率,而且使企业能以更集中的资源有效地为顾客服务,并且能够将服务延伸到价值链当中去。此外,要实现”超越竞争”,需要遵守以下5项原则,也可以说是5条”超越竞争之道”:专注产品、协作效应、顾客需求的选择、时间优势和实现服务。
在陈春花看来,企业一旦从以上5个角度进行努力,其生存空间和市场地位便有极大的改善。所谓竞争是在寻找新定位,竞争是为了创造生存空间,尽管”超越竞争”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竞争的方式方法,但由独辟蹊径、创造蓝海的行动所带来的效果是一样的。就这一点而言,无论是竞争,还是”超越竞争”,它们本质上都是要求企业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波特也曾明确说过:战略就是选择;选择做什么,选择不做什么。
如今,很多行业、市场都已进入微利时代。这意味着,低价销售、成本削减的老路已经不太走得通了。企业要想长足发展、走得更远,必须改变陈旧思维,创造新的价值空间。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竞争不可避免,竞争也至关重要。陈春花的《超越竞争》并不是真的让人们去回避竞争、远离竞争,而是要重新理解竞争——竞争一定是寻求新的机会,它跟输赢没有关系,它就是要寻求发展,”竞争的目的就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