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赶不上变化,人算不如天算;世上之事往往机关算尽却算不尽。无论是美国的“9•11”事件、次贷危机,还是我国的雪灾、地震,概莫能外。人们似乎习惯了(也擅长)以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和不堪一击的信念来解释不可预测的事件,并自信于能把握趋势、洞察未来。然而,正所谓“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在生命、世界和大自然面前,人们是显得多么渺小、脆弱和无知。蒙田说“我什么也不知道”,他的这种“懵然不懂”其实比很多人都明白,他知道自己不知道。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很推崇蒙田,当然还包括笛卡尔、卢梭、大卫•休谟、卡尔•波普尔等。从这些哲学家身上,塔勒布继承了怀疑主义、理性主义、批判主义、证伪主义等交织融合的思辨传统。尽管塔勒布一度想成为大哲学家,但他最终还是成了一位金融交易员、一个畅销书作家(2001年出版《随机致富的傻瓜》)和一个有着不羁性格与独立思考能力的观察者。而当他最终写出《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之时,他不仅完成了一次哲学高度的智识挑战(也算其对自己过去理想的一种缅怀和致敬),更是对一个重大理论命题的回应:我们该如何应对不确定的未来,是顺应,还是逆受?
在书中塔勒布选择“黑天鹅”的修辞,以作为对“难以预测的未来”的隐喻。当然,这样的借用并非塔勒布首创,早在三百多年前,大卫•休谟就曾说过,哪怕我们看到的天鹅都是白色的,也不能证明“天鹅都是白的”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因为自然界还可能有黑天鹅的存在。事实证明,休谟的警告是有依据的。在澳大利亚被发现之前,生活在十七世纪欧洲的人们都相信一件事——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因为当时所能见到的天鹅的确都是白色的,所以根据经验主义,那简直就是一个真理。直到1697年,探险家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黑天鹅,人们这才知道以前的结论竟然是个谬论——并非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随着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它足以证明人们自以为高明的认知是多么的局限。哪怕有成千上万只白天鹅,但这不足以推断出“所有天鹅是白色的”或者“不是白色的肯定就不是天鹅”的结论,只需要一个反例,仅仅只是一例,就能够将之前的一切论断推翻。至此,“黑天鹅”在哲学界成了一个专用词,用来指代一种出现几率很小,可是一旦出现,就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推翻现成理论的事物。它实际上是对经验主义的一种反叛,是对以偏概全的“归纳法”的否定。
不过,塔勒布并没有过多从哲学层面对“黑天鹅”作解释,而是把讨论限定在商业和社会的范畴内。他说,“黑天鹅”有着高度不可能事件所应具备的三个特征:第一是不可预知性;第二是它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第三是在此之后,人们总是试图编造理由来作解释,好让整件事情看起来不是那么的随意就发生了,而是事先能够被预测到的。塔勒布认为,像“9•11”事件、Google的成功等都是典型的“黑天鹅”范例。尽管人们很少准确预测到黑天鹅,但黑天鹅无处不在,几乎是世界上任何事情的基础——从宗教的兴起到我们每个人的私生活。
然而问题就出现了。既然黑天鹅如此重要,但为什么在黑天鹅被发现之前,就是没有人去设想一下其他颜色的天鹅存在的可能性呢?也就是说,诚然不确定、不可预测的事物难以被预知,但为什么人们不试着去猜想、联想哪怕是妄想,以探寻有关未来的蛛丝马迹呢?对此,塔勒布指出:在应该关注共性的时候,人类错误地关注着特性,反之亦然。受“思想的丝线束缚”之害(弗朗西斯•培根语),我们总是习惯于凭借已知的事物作出对未知事物的判断,免不了按经验办事。但结果往往都是徒劳。塔勒布就毫不留情地指出:历史不是徐徐行进的,而是活蹦乱跳式的。从以往的事件中归纳总结妄图加以解释的做法,不过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安慰感罢了,谈不上任何实用性。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而言,自欺欺人、掩耳盗铃似乎是人性的一大弱点了。
当然,我们无需悲观、绝望,在不可预知的未来面前无所作为。塔勒布还是给了我们希望。在这一本试图改变人们思维方式、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书里,塔勒布告诉了我们对付“黑天鹅”的诀窍,若处理得当的话还有可能变被动为主动,甚至从中获益。例如选择职业,按照他的观点,非突破性的工作(如:牙医、工程师、面包师等)收入在正常的范围内,对于希望稳定的人来说,当然是很好的选择。但是如果你想发大财,最好选择突破性的工作(如:金融交易师、作家、演员等),因为其收入水平不可预测,虽然可能喝西北风,但也有可能一夜变成J•K•罗琳。塔勒布其实想说,未来虽然不可预测,但我们还是可以选择特有的方式来应对不测。
塔勒布是一个很懂得娱乐的作家,在《黑天鹅》中我们可以一如既往地读到他充满智慧、调侃和戏谑意味的文字。此外,他长期从事运气、不确定性、可能性以及随机性命题的研究,因此写作“黑天鹅”起来也显得游刃有余。尽管里面很多理论包括赢家通吃的马太效应、测不准原理、归纳法谬误、分形理论等形形色色构成了一部斑驳纷杂的《黑天鹅》理论体系,但塔勒布在哲学、自然科学、经济学以及统计学等学科相对深厚的跨学科知识储备使得他并没有被淹没中理论的汪洋里消失不见,相反,在塔勒布的笔下,那些枯燥、乏味的理论往往能变得鲜活而生动。当然,塔勒布一定没想到,正是他的努力和贡献,让人们重提“黑天鹅”,再一次对不确定性有了较为确定的理解,而《黑天鹅》也在这样的不经意中成为了一只“黑天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