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公众知名度而言,詹姆斯•G•马奇远不如彼得•德鲁克、吉姆•柯林斯、汤姆•彼得斯、彼得•圣吉等大家耳熟能详。如果说管理有两个圈子,一个学术界,一个大众界,那么,马奇一定属于前者。他和赫伯特•西蒙一样,虽然都是大师级人物,但估计大多数人都闻所未闻。有一次(2003年),两位管理学者制作了一位管理大师的排行榜,然后他们问上榜的大师们一个问题:谁是你心目中的大师?排在第一位的是20世纪最伟大的管理思想家彼得•德鲁克,而紧随其后的就是詹姆斯•G•马奇。当时,结果一公布,众人哗然,很多人不禁纳闷:马奇是谁?
马奇出生于1916年,1956年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1964年担任加州大学社会科学院的首任院长,1970年成为斯坦福大学的管理学教授,同时也担任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教授,他知识广博、思想深刻,是名副其实的多领域大师。马奇被公认为是过去50年来,在组织决策研究领域最有贡献的学者之一,他和赫伯特•西蒙所领导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半个多世纪以前的研究奠定了现代组织理论的基础,并让西蒙一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可以这么说,如果真有管理大师,马奇比大多数人都有资格问鼎这个称号。
马奇的代表作是《决策是如何产生的》,一如书名,该书对决策产生的过程作了介绍。它基于实证分析,研究决策实际上是如何产生的,而不是决策应该如何产生。按马奇的话,“本书中某些章节的内容有时更接近于那些旨在说明应该如何作出决策的理论。”通过对决策过程的微观探究,马奇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有关决策是如何产生的真实画面:人们是在组织中不确定的、诡诈的、不合逻辑的、冲动的、盲目的甚至是戏谑的情况下作出决策的,因此,所谓“认真的思考、理性的决策”通常是无稽之谈,理论上不可能,事实上更不可能。在该书中,马奇凭借其半个多世纪的钻研,总结了自己对决策过程的深刻见解,向人们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有关如何尽可能作出理性决策的观点。
对于该书,汤姆•彼得斯曾给予高度评价:“在组织实际决策过程的理解方面,马奇处于塔尖地位。这本书见解独到而又易于理解,的确是一块瑰宝!”然而在国内,马奇及其该作品却长期不被人重视,甚至是忽视。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马奇的组织决策理论涉及到诸多学科知识——人类学、行为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这就要求读者必须要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背景,同时还能把各个知识点融汇贯通,如此一来,便大大提高了该书的阅读成本(门槛),以至于马奇的管理思想只能“墙里开花墙里香”,而无法被更多大众熟悉、认识。因此,发出“马奇是谁”的疑问也再正常不过了。
其实要理解马奇的管理思想,有两个维度。一个是正面切入,即直接阅读他的作品包括《决策是如何产生的》、《组织》(与赫伯特•西蒙合著)、《厂商行为理论》(与赛尔特合著);另一个是侧面接近,即通过了解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Barnard)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加深理解马奇的学术观点。对此,有《西方管理思想史》为证,书中写道:“美国的管理学家马奇发展了巴纳德的管理理论,特别是决策理论。”那么,巴纳德的管理思想大体是怎样的?以及马奇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巴纳德(1886~1961)出生于美国一个贫穷的家庭。1906~1909年期间在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由于拿不到一项实验学科的学分,1909年未拿到学位的巴纳德离开哈佛大学,进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1938年,巴纳德出版了著名的《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此书被誉为美国现代管理科学的经典之作。1948年,巴纳德又出版了另一重要的管理学著作《组织与管理》。巴纳德的这些著作为建立和发展现代管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使巴纳德成为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
巴纳德独创性地提出了组织的概念,认为组织是一个有意识地对人的活动或力量进行协调的体系,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经理人员。巴纳德还认为,协作是一个组织正常运转所必备的要素,如果组织中个人都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不愿意相互协作,那么组织的目标就无法完成。因此,巴纳德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关系式:诱因≥贡献。此外,巴纳德强调指出,组织目标是整个组织存在的灵魂,也是组织奋斗的方向。但是组织的共同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当随着组织规模的变化、人员的变化、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而随时调整。组织目标制定的好坏对组织目标能否实现的作用也非常大。事实上,相类似的观点我们也可以在马奇那里看到(马奇继承并发扬了巴纳德的思想)。马奇认为:“在特定情境下理解任何特定决策都需要大量具体的背景知识——与决策有关的历史、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各种知识以及参与决策的个体组织和机构有关的各种知识。”同时,价值偏好、身份认同、经验先见等因素也会影响决策者最后的思考、决断。这些巴纳德都有过提及,但马奇予以了更细致地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