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当然重要!”
“要么创新,要么死亡!”
“创新,变革时代的企业成长之道!”
……
一时间,人们突然对“创新”开了窍,不仅把它拔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予以关注,而且还言之凿凿似乎有了更深刻地认识。然而,当你接着问他们“什么是创新?”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你却很有可能得到一系列不同的答案。比如:创新就是一个新技术的突破;创新就是一项新发明;创新就是一种新商业模式;创新就是一种新生产过程;创新就是一个新创意设计,等等。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统一和对创新定义的各说各话,这个反差客观地反映了创新的当下遭遇。一方面,人人都知道创新好、创新重要;另一方面人们对于如何创新,如何变革却不甚了解,常常盲人摸象。所以,创新的实践往往得不到贯彻落实,在很多场合,创新被用来务虚的时间要远远多于务实——真相是,创新通常停留在书本上,而不是行动中,它常常被束之高阁。
在这个意义上,阅读柯蒂斯•卡尔森和威廉•威尔莫特的《创新》倒成了一种必要。如果说,同主题的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丹尼尔•平克(Daniel H. Pink)《全新思维》、皮普•科伯恩(Pip Coburn)《创新的迷失》等是在着重研究“什么是创新”(包括创新的定义、原则和理念)的话,那么《创新》则更偏重于探讨“如何去创新”(包括创新的方法、步骤和流程)。前者是形而上,后者就是形而下,两个都不能偏颇,偏颇的结果就是以偏概全、荒废修炼。因此倘若要通过阅读对创新有一个更全面、更系统、更科学的认识,最好的阅读顺序是,先《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后《创新》,或先《全新思维》后《创新》,依此类推。道理很简单,要是没有在观念层面对创新有准确的定位,何来有效的执行?
然而现在的问题是,在知道“什么是创新”的前提下(在《创新》一书中,作者对创新作了相对全面的概括,它包括:新的或改良的产品的推广与销售;新的或改良的服务的推广与运用;新的商业组织形式的推广;现有产品的新用途;现有产品的新市场;新的分销渠道等),如何去富有成效地实现创新。对此,柯蒂斯•卡尔森和威廉•威尔莫特指出,企业要创新需要坚持五项守则。第一是关键需求,它说的是要随时关注关键客户与市场的需求,而不仅仅是自己所感兴趣的事情;第二是价值创新,这要求利用价值创造工具来迅速创造客户价值,这些工具包括电梯游说术、创意俱乐部、头脑风暴等;第三是创新带头人,就像火车行得快,全靠车头带。创新的过程也是一样,需要一个强力领导者;第四是创新团队,使用跨学科的、团队式的方法产生创新并激发集体的智慧;第五是组织整合,跟创新团队的要领有相交处,重点是让自己所领导的团队和企业齐心协力,系统地创造高价值的创新。这五个原则,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用作者的话来说,“如果五项守则中的任何一项是0,那成功的机率也就等于零。”“在进行创新的开始阶段,你可能不具备这五项守则中的任何一项,但重要的是能迅速意识到并尽快地处理这个问题。在五项守则中,每个方面微小的改进都有可能大幅度地提升创新的成功率。”
卡尔森和威尔莫特认为,真正的创新,并不像好莱坞电影所描绘的那样,是孤独冷寂的实验室里那天才的“灵光乍现”,往往却是某一有章可循的过程的产物—发现某种社会需求并用新产品或新服务来满足这种需求。所以,他们提出的五项创新守则都是基于满足客户的新要求并为其创造新的价值而出发的,而上述目标则又是通过理念、团队、领导、组织等流程再造来实现的。
创新有章可循!创新可以流程化!这是卡尔森和威尔莫特的观点,也是本书最重要的一个主题。如果它是真的,那么对于全球的科技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事实上,有多少企业为创新搜肠刮肚,竭尽所能,但最后成功者却寥寥无几。针对这个问题,卡尔森和威尔莫特指出,主要原因在于很多企业只是一味地追求创新,往往因此忽略了有关创新的几个重大议题,如究竟该如何定义创新?如何有效地持续创新?用户和市场的重要需求是什么?满足这一需求的方法是什么?借此方法,能获得什么特殊收益?这些收益如何超越竞争对手和其他方法?在这个被称为NABC的问题系统基础上,卡尔森和威尔莫特论述了一系列方法论,当然也包括创新的五项守则。我们有理由相信,卡尔森和威尔莫特写作《创新》将重新点燃那些失意企业的希望,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让我们懂得“创新,重要的在于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