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并非天生,它是可以后天学习的。这一个观点放在今天来看,自然是不言而喻的道理。然而,早在十多年前,或者准确地说,是在《领导力实践》出版以前,很人多并不以为然。他们认为,领导力是一种不同寻常的能力,是天赋异禀,是先天造就的。对此,他们常常拿历史上伟大人物说事,为的是证明那些卓越的领导者都是带着不同于常人的遗传基因来到人间,他们将来的领袖角色是命中注定的。但《领导力实践》却持截然相反的看法。在这一本领导力大师沃伦•本尼斯的经典著作中,本尼斯着重想表达:领导力是每一个人在人生中的任何阶段都可以学习、提升的能力。在本尼斯看来,不管个体从遗传得来的天赋多么突出,都无法决定其未来的领导力表现。和约翰•加德纳(美国前卫生、教育和福利部部长,领导力大师)一样,本尼斯也认为领导力的开发和利用更多地受到个体后来经历的事件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就这个意义而言,《领导力实践》的价值不仅仅是在于提出了若干领导力晋升方法,更重要在于它破除了诸多领导力的神话。
除了领导力是不是天生的以外,领导力的神话还有:“领导者具有领袖魅力”、“领导力只存在于组织的高层”、“领导者控制、命令、催促和操纵别人”、“领导力没有一个系统的指导原则”,等等。这些都曾经被作为金科玉律、基本常识而教导、灌输、传播,以至于人们不能真正抓住领导力的本质。是本尼斯,他差不多一个人完成了对旧的领导力观念的颠覆,建构了一套完备的科学的领导学体系。《注意力管理》的作者、管理大师托马斯•达文波特曾说是《领导力实践》把所有不相信“领导力能够教授”的疑云统统驱散——其实本尼斯的领导力“祛魅”又何止这些。
例如,对于“领导者具有领袖魅力”,本尼斯的看法是:有些领导者是这样的,但大多数不是。一般说来,很多领导者是“非常人性”的。他们有的高有的矮,有的口齿伶俐有的不善言辞,有的衣着高贵有的衣着朴素;而就外貌或风格而言,他们与自己的追随者没什么不同。“领袖魅力是有效领导力的结果,那些精通有效领导力的人赢得了追随者的尊重甚至是敬畏,从而提升了自身在他们中间的吸引力。”本尼斯的这个立论基础建立在他对众多领导者行为和特征的研究上,在早前的成名作《领导者》中,本尼斯就曾提出过相同的观点。
又如,对于“领导者控制、命令、催促和操纵他人”,本尼斯毫不客气地指出,“它或许是所有神话中最具破坏性的一个。”领导者与其说是对他人运用权力,不如说是对他人进行真正的授权。领导者通过吸引而不是驱使来领导,通过建立可实现的期望并奖励进步来领导,通过让人们能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来领导。这也正是本尼斯一个重要的观点。他认为,我们这个时代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个时代中,许多问题没有答案,年轻人也许比年长者懂得多,经验的重要性在下降,成功的基石从自然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经济变革的速度极快,员工确实成了公司最宝贵的财富。许多管理者过去习惯于君临万物,现在只好尝尝疑惑的滋味。在新时代里,领导艺术的内涵必然会有所改变,而其中一条便是适合于描述领导力的缩略语不再是COP(控制、操纵和预测),而是ACA(合作、创造和适应)。
事实上,《领导力实践》在破解领导力神话的同时,一如既往地传授了许多实用的领导力实践指南。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这些都围绕着本尼斯领导艺术的9大主张展开。除领导力应当是ACA之外,还包括领导者的思维方式要像一位“有深度的杂家”,而不要像“专家”;思考时多想想“应用生物学”和“生命系统”,少想“工程”和“力学”;鼓励部属在工作中为自己创造意义;遵循组织行为学专家卡尔•维克的建议,授人以罗盘而不是地图;既要依靠经验,又要依靠“初生牛犊”式的思维方式;对评分制、常规做法和规则持怀疑态度,注重“即兴创作”、“即兴演奏”式的思考;承认自己易犯错误,渴求学习,这两点要比确信自己更重要;听从英国诗人约翰•济慈的奉劝,让自己体验一下存疑的滋味——他在1815年给其兄弟的一封信中写道,他之所以十分佩服莎士比亚,是因为莎翁具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存疑能力,即“能够处于不确定、神秘不解和怀疑的状态,而不是非得焦虑不安地追求事实和理智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