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语不惊人死不休而又往往测不准的一些经济学家而言,罗伯特·希勒算得上是一位严谨慎言的学者了。他很少作预测,但所作的每一次预言都最终应验。例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美国的股票市场在新经济神话的刺激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状态,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一路高涨,道琼斯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以及纳斯达克指数不断创造历史新高。当人们普遍浸淫在这场“太平盛世”的欢愉中而有些得意忘形时,希勒却一刻不停地赶写着《非理性繁荣》。他知道他在与时间竞赛,他预感到股票市场的价值被严重高估了,如果不加快速度,股票泡沫会在他写作完成之前彻底崩裂。2000年3月,《非理性繁荣》终于出版,希勒把一路凯歌的股票市场称作“一场非理性的、自我驱动的、自我膨胀的泡沫”。一个月后,纳斯达克股票指数由最高峰的5078点跌至3227点……在此之前,尽管将互联网泡沫比作当年的荷兰郁金香、南海公司泡沫的警告不绝于耳,但只有希勒用清晰、完整的经济学理论解释了它。
《非理性繁荣》为希勒带来了声名、荣誉,这是连希勒也意想不到的。但试图从一个畅销书作家或学术明星来理解希勒是危险的——公众大多喜欢“非理性繁荣”这个时髦的书名,而非其内容。要知道希勒喜欢从历史中探寻真相。“当你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今天,你便能梳理出清晰的脉络。”罗马帝国为何灭亡?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何爆发?股市为何会崩盘?希勒不断提醒人们,我们的世界如此复杂,妄图用一种理论来解释复杂现象是可笑的。为此,希勒一直不满于经济学仅仅依赖于统计数字,因为它们太狭窄了。他始终相信,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等因素正在深刻地改变经济学的面貌。事实上,在《非理性繁荣》之后,希勒又将目光投向一个更为宏大也更为复杂的问题之上——那就是二十一世纪的金融应当向何处发展?在他的《新金融秩序》中,他给出了答案(亦是一种对未来之路的预言)。希勒首先向世人提出了警告:当前的社会中对于股票市场存在着过度的迷信,每个人都在梦想着通过股票市场来赚取财富。然而,这种对股票市场的过分迷信只会助长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希勒的警告揭示了一个常常为人们所忽略的真义:股票市场是不稳定的,股价的时涨时落决定了人们不可能从其中获得稳定的受益;同时由于股票市场吸引了人们过多的注意力,因而人们不可避免对于一些实体经济中的因素缺乏必要的关注,比如人力资本给我们带来的收入或者是自身拥有的房地产带来的收入等。这些因素都属于实体经济的范畴,对我们生活质量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同时,希勒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这些实体经济因素面临的风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增大,而我们目前的金融秩序对于这些风险几乎是无能为力的……
尽管希勒的这一次预言没有具体指代,但是对于次贷危机,他一定不会感到意外。正如他在之前的两本著作中反复提到,非理性繁荣是美国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的源头,它的根本原因是现有金融体系安排存在着重大缺陷。当加之人们面对泡沫时造成的心理恐慌,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在所难免。然而,在希勒最新一本专门针对次贷危机所写的著作《终结次贷危机》中,他发现人们并没有认真去理解他的观点,至少他们并不完全认同由这个观点所推导出来的那些结论。“在分析危机原因的时候,人们通常把它完全归结于这样的几类原因:按揭贷款人的欺诈,证券投资人、对冲基金、评级机构的贪得无厌,甚至是联邦储备局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所犯下的错误。”但在希勒看来,这即便是原因,也不是最重要、最本质的——现在,是让我们去正确认识正在发生的这一切,并采取切实的步骤,重新构筑住房市场和金融市场经济体系的制度基础的时候了。
在《终结次贷危机》中,希勒承袭了其一贯的方法论路径,从心理和社会原因层面来剖析次贷危机的形成。在此基础上,他直指美国金融体制之弊,认为次贷危机恰恰为制度涅磐奠定了条件。用希勒的话来说,“无论火车的动力有多好,技术装备水平有多高,它必须与供其运行的铁轨相适应。政策机制与保险机制是供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运行的两条铁轨。然而现有的风险管理机制已经老朽,极不稳定。我们现在是在古老的铁轨上跑高速列车”。这也就是说,通过审视、反省当下的次贷危机,我们更有理由和勇气去变革破旧的机制。
对此,希勒提出了一些方法:改进金融信息基础设施,以便让尽可能多的人受益于更加完善的金融活动、金融产品及金融服务;扩展市场的范围,将更广泛的经济风险纳入其中;开放零售金融工具——包括联动型按揭、住宅产权保险以及生计保险,为消费者提供更大的保障。希勒寄希望于通过金融创新从而实现金融民主化,而后者最大的作用在于分散风险,为经济生活提供更加牢固的基础。不难发现,希勒的这种设想类似于保险,无非是通过金融交易让更多的人来共同承担风险,然而希勒要化解的这些风险都是当前的保险业不敢涉足的领域。希勒的这种想法听起来大胆、富于想像,但是谁又敢说这一定不是二十一世纪金融发展的方向呢?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为什么《黑天鹅》的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会说“罗伯特·希勒是一个梦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