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企业就像是买股票一样,在整个股票市场上有的会涨,有的会跌,而选择买进哪些股票则要看CEO自己的眼光,有些人可能买一股跌一股,直到最后倾家荡产。有的人却是买一股赚一股,最后赚的盆满钵满。这期间的差距就在于CEO战略眼光的差距。李嘉诚就是那个总是能买到好股票的CEO。
李嘉诚14岁丧父,为了养家糊口照顾年幼的弟妹,他选择辍学去谋生,从开始做跑堂小二到钟表店的学徒,再到五金厂的推销员,每干一份工作都会全力以赴,用心学习,做到极致,直到他认为这个行业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的时候,再跳槽去更好的行业发展,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优秀青年,绝对不会因为一个舒服的工作或者是比较诱惑的工资就停止向前的脚步,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要的是向这个世界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1948年,不到二十岁的李嘉诚便坐上了一家塑料玩具厂的总经理职位。由于工作上的关系,李嘉诚经常订阅英文版的塑料知识杂志,对塑料行业有了深刻的认识,“二战”后,各国经济开始进入复苏阶段,塑料行业也迎来了需求旺盛期,这时的李嘉诚认为进军塑料行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于是他便将自己多年来的积蓄和从舅舅处借来的几万元全部拿出来,在香港开设了长江塑料厂,开始了自己的事业,最初的一段时间,企业发展的很不错,但是好景不长,因为扩张太快以及管理不善等原因,企业面临着倒闭的危险,但是李嘉诚没有放弃塑料行业,因为他深信塑料行业必定会有很大的商机。
1957年,李嘉诚从专业杂志上看到一个新的产品,叫做塑料花,这个新的产品在意大利市场刚刚上市,李嘉诚一下子就被这个产品吸引住了,为了学习这种产品的生产技术,他亲自出国,跑到意大利的工厂做学徒,夜以继日地学习,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学成之后,他将最新的塑料花生产技术带回了自己的工厂,这种新产品一上市便赢得了香港市民的喜爱,公司产品经常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就这样,李嘉诚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李嘉诚超高的战略眼光始终是其商业生涯的闪光点,每一次的转型都很成功。总结其战略眼光的独到之处,有以下三个特征:
明确的目标和执著的追求
由于少年过早地失去父亲,被迫辍学养家糊口,李嘉诚很早便学会了坚强,这样的经历使他的成熟期大大缩短,也锻造了他刚毅果敢的性格。由于不愿意长期寄人篱下,他便早早给自己定下目标,一定要努力拼搏,做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出人头地,用自己的能力向这个世界证明自己。怀抱着这样明确的目标,他开始勤奋的学习每一项生活技能,而不是像一般人那样小富即安,领着可怜的工资,重复着索然无味的工作。李嘉诚为钟表店当学徒、为塑料厂做销售员,就是为了学习知识和技术,以为日后的事业打基础,当他认为这个工作已经完全掌握之后,会毫不留恋地离去,奔向新的未来。
快速准确地把握机遇并不断地创新
1967年,内地文化大革命思潮传播到香港,香港左派趁势煽动市民反英情绪,并开始四处张贴大字报,英国统治者采取了暴力镇压,结果左派强硬反弹,随即掀起了所谓的“无语革命”,据当时《明报》报道:“(他们)烧巴士、烧电车、杀警察、打巴士电车司机、烧贝夫人健康院、炸邮政、用定时炸弹炸大埔乡事局、攻打茶楼、大石投掷行人和汽车、向警察投掷鱼炮、爆炸水管、烧报馆车辆……”暴力行动在不断升级,很多香港人开始抛售家产,移民海外,就连当时的《明报》负责人金庸也因为被列入了暗杀黑名单而不得不暂时到国外躲避,随后又有消息传言中共要武力收复香港等。此时的香港房地产市场一片萧条景象,大家都争着往外低价抛售房产,而李嘉诚经过仔细分析和判断,认为中国共产党不会武力收复香港,如果要收的话,早在1949年横扫大西南的时候就应该一起收了,之所以当时不收复香港就是为了保留这个大陆的通商口岸,为之后的经济贸易留下活路。基于这样的判断,李嘉诚开始在香港房地产市场抄底收购,大量收购闲置的房地产,果不出其所料,两年之内左派被完全镇压下去,中国共产党也没有武力收复香港,这时的香港百废待兴,房地产市场开始走向旺季,直到这时人们才不得不佩服李嘉诚战略眼光的高明之处。
敏感地预见机遇和可能面临的问题
其实在1950年开始开办的塑料厂并没有使李嘉诚一举成名,只是赚了一小笔钱,而且那时候由于塑料市场出现众多竞争者,市场开始趋于饱和,再加上管理不善导致出现大批残次品,企业效益急转直下,供货商又着急要货款,工人也要发工资,一时李嘉诚陷入了人生创业初期的痛苦挣扎阶段,然而这并没有压倒他,痛定思痛之后,他冷静分析了市场形势和产品竞争力,意识到塑料玩具行业已没有太大市场潜力,必须要创新,引进一种新的有竞争力的产品,而这时塑料花这个产品迅速出现在了李嘉诫的脑海里,他意识到这个产品将会带来巨大的效益。于是才有了后来的风靡香港一时的塑料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