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雷恩(Daniel A. Wren),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管理思想史专家,生于1929年,1959年雷恩获得博士学位,此后执教于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后来又担任过美国南方管理协会主席与管理学院管理史研究部主任、伊利诺斯大学管理学教授并兼任俄克拉荷马大学哈里·巴斯企业史文献收藏馆馆长。
雷恩在管理学的各个方面都有涉猎,且成绩斐然。在雷恩看来,管理史研究与教学,在建立完整的管理科学和继承前辈管理思想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他尤其强调根据文化环境来研究管理思想,即不仅要知其然——了解管理思想的过去和现在,还要知其所以然——说明它为什么是如此发展过来的。这里所说的文化,包括了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雷恩对管理史的研究,为管理学科的系统性做出了巨大贡献。
雷恩的主要著作有:《管理思想的演变》、《管理的原则——过程和行为》等。
《管理思想的演变》一书分为四个部分,始终都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这样做,是为了证明管理的理论和实际都是发展演变的,同时也表明了人们和各种有关组织的设想是如何随着经济、社会和政治准则及政治体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在书中,雷恩对有重大贡献的管理学者的活动背景、思想和影响加以研究,以此来说明管理思想从最早的非正规时代起,一直到当代的发展演变过程。雷恩认为,早期的管理学研究更注重于对生产工艺、流程管理的研究,现在转向为重视研究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管理思想演变的研究,可以有助于了解管理文化的发展,以便更好地根据管理文化,制定出一些符合人们行为关系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
基于此,雷恩把管理思想的演变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管理思想时代、科学管理时代、社会人的时代和当前时代。
一、管理思想时代
关于管理的起源,雷恩认为,人们具有经济、社会和政治各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必须通过有组织的努力才能得以满足,各种组织都是作为实现人们目的的手段而产生的。组织必须加以管理,因此,管理是一种有组织地实现目标的活动,它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们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
雷恩先简单地考察了工业化之前的管理,然后较详细地分别叙述了英、法两国及美国的早期管理。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得以建立,同时出现了一些以前没有遇到的问题:首先是如何有效地使技术、材料、组织职能和生产过程相结合的问题;其次是劳动力方面的问题,有些工人不适应工厂制度,对此大多数工厂都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罗伯特·欧文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认识到了关心工人利益、建立劳资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因此,在激励工人时不仅要使用金钱,还要考虑工人的社会需要。
美国早期管理思想的发展和铁路密切相关,铁路运输发展中出现的大量常规性问题,迫使铁路管理者制定一整套制度,以保证铁路的正常运输。在这方面,麦克勒姆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提出了适当划分职责,授予充分权力,对一切错误迅速报告和纠正以及惩罚失误者等原则。
二、科学管理时代
一提起科学管理,人们很容易就会想起泰勒。泰勒长期在工厂里工作,曾担任过学徒、工厂技师和总工程师等职,所以他对许多现实问题都体会颇深。泰勒看到了工人磨洋工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也看到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潜力,在此基础上,泰勒又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科学管理的基石是工时研究,即科学地确定完成各项工作的时间,然后挑选出最佳人选去从事其合适的工作。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泰勒通过减少疲劳、科学地选择工人,以及刺激性的奖励计划等,来实现最大限度的个人发展和最高的报酬。其实,他的出发点正是通过激发工人的积极性,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此外,泰勒还提出了职能工长制的概念。他认为应当把职能进行分解并委托工长去执行,从而使总经理能够避免处理车间的细小问题,只需关心“例外的问题”,这可以促使管理知识的专门化。但是,由于这一理论与统一指挥原则相矛盾,没有得到推广。
与泰勒同时代的法约尔和马克思·韦伯,创立了行政管理理论。法约尔同样是工程师,但他主要从事管理工作,因此他的出发点是整个企业的管理活动。法约尔对管理和行政管理作了区分,认为前者是一种一体化的力量,后者完全要通过人来起作用,也就是说,后者只是前者的6种具体职能之一。并重点分析了行政管理的5种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同时提出了14条管理原则,这些要素和原则成为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韦伯的研究集中在组织管理方面,他提出了一种理想的行政管理组织。这种组织的权力建立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上,组织成员的挑选完全根据职务的要求,组织内部关系以理性为准则,各种职位按照职权的等级原则组织起来,每一职位有明文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形成一个指挥链。
总之,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劳动生产率,即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刺激性的工资制度,来提高生产率,实现现实的要求。当然,这些管理学家的理论可能没有考虑人的复杂的需求,但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科学管理可以被看作是适应环境的一剂良药,其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为今后管理思想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社会人的时代
在管理思想史上,社会人的时代开始于有名的霍桑试验。在书中,雷恩详细叙述了霍桑试验的过程和结论。通过深入研究,梅奥等人在对传统的有关工作行为的假设和所观察到的行为之间神秘的不相符进行解释的过程中,认识到企业是一个社会系统,技术方面有关效率的要求和经济报酬应和每一个组织中对人的关心联系起来看。其结论是:
- 工人是社会人,不仅仅需要金钱,而且有更为复杂的社会方面的需求;
- 企业中非正式组织和正式组织相互依存,对生产率有很大影响;
- 必须发展一种新的领导方式,通过提高职工的各种满足程度来激励职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领导者必须在效率的逻辑和工人感情的非逻辑之间维持一种平衡。
另一方面,二战之后的经济繁荣空前地扩大了市场和企业的规模,使管理思想的侧重点从生产转向了高层管理,此时,企业的组织结合就显得格外重要。在这一方面,福莱特和巴纳德两人做出了突出贡献。福莱特的主张是:
- 通过利益的结合来减少企业中的冲突;
- 使命令“非人称化”并变为服从“形势规律”。形势规律是以科学管理为依据的,即泰勒的职能管理要求的、以确定的事实而不是以某一个人的意志为服从的根据;
- 确立一种通过协作和控制的努力来达到目的。若能建立起“因事实控制而不是因人控制”以及“相互关联的控制而不是上面强加的控制”的控制结构,企业就能完美和谐地运转下去。
巴纳德推进了正式组织的分析,也引入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以便取得平衡。他认为,社会组织是一个“有意识的加以协调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的系统”。这一系统,包括3个普遍的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交流。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的有益补充,两者相互创造条件。经理人员在协作系统中作为各方面相互联系的中心,应致力于对协作的努力进行调节。
四、当前时代
二战以后,随着市场的扩大,和随着战时研究而出现的工艺技术的进步,以及组织的持续增长,要求管理人员在更健全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在法约尔、古利克和厄威克等人的工作基础上,第二代管理过程学派修订了有关管理职能的理论。与此同时,其他各派也渗入到管理过程学派中,涌现了新的学派,被称为“管理理性丛林”。此时的管理学派,主要有管理过程学派、经验主义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性学派和数量学派等。
在探求管理理论统一的同时,人们也日益重视探求组织中的和谐。麦格雷戈归结的著名的“X理论—Y理论”,哈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以及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人的行为模式,从而使“社会人哲学”所关心的人际关系转换为对人为资源的重视,这就是著名的“组织人道主义”。
传统的人际关系思想方式的实验研究,被人们认为是软弱的和有缺陷的,组织人道主义则是作为它的反应而出现的。作为一种哲学,组织人道主义强调对人本身的关心和尊重,而不是利用人际关系技巧为工作环境包上一层“糖衣”。它强调通过组织中人的自我实现来实现组织的目标,而不是僵硬地要求人为组织做出贡献。
人性假设的改变,要求领导方式也相应地发生改变。为此,出现了利克特的“参与领导方式”,布莱克和穆顿的“管理方格法”,以及菲德勒的“权变领导模式”等。
与此同时,组织人道主义者希望通过改变组织形式来谋求人与组织之间的和谐。在这方面马奇和西蒙对古典组织理论进行了攻击,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另外,权变理论的出现,对包括组织人道主义方案在内的“最好的一种方法”进行挑战。总的来看,组织人道主义强调了组织的灵活性,希望通过包容,兼顾人和组织。
这时候,计算机技术和复杂数量方法的进展,深刻影响着对未来管理人员的培训,极大地推动了管理定性化的进程;此外,运筹学的发展,通过对工业和组织问题的因素进行量化处理,用数学方法处理所建立的模型,使管理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最后,雷恩回顾了整个管理思想演变史,以及相应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演变,再次强调了管理思想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他指出:“对于管理学家来说,历史中存在着许多教训,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教训,就是把过去的研究作为一个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