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那个和你最不合的同事,就连最普通的对话也会变得紧张、叫人不舒服。不管讲什么主题,这个人都会反对你的意见,非但不是朋友,反而像是敌人。
等到想好这个人,在脑中已经有鲜明的形象了,再来想想下面这个情境:你正在桌前工作,忽然这个人传了信来。你打开信,看到:「我收到你的简报草稿。里面有几个错,而且我也想到几个办法,能让简报变得更好。我等一下三点去找你讨论。」
这封信让你感觉如何?是生气、防御心大作、或是很焦虑?是不是忽然想找个借口,在三点之前溜出办公室?这些都是很常见的反应。很多人会觉得:「也太机车了吧,居然还抓我简报的错!」或是「对啦!对啦,很有办法嘛,以为自己很聪明喔?」
现在,把那个人扫出你的脑海。再想想另一个跟你很要好的同事,永远都肯帮你的忙,你一有重要的事,第一个想合作的就是他。想好之后,再来想想下面这个情境:你正在桌前工作,忽然这个人传了信来。你打开信,看到:「我收到你的简报草稿。里面有几个错,而且我也想到几个办法,能让简报变得更好。我等一下三点去找你讨论。」
你感觉如何?松了一口气?很感动?这个问题我问过几千人了,如果你的反应跟这些人一样,大概就是迫不及待想赶快跟他聊聊,甚至还开心地先准备些小点心呢。
这正是一个人心中的预期和偏见会如何影响感觉。更惨的是,如果你心中对下午三点的讨论有不同的想法,虽然他们讲的话一模一样,但结局却可能大不相同。
在觉得不妙的那场,你心中做了最坏的打算,结果就是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你的心态、反应、特别是肢体语言,都会表达出负面和抗拒。而对方看到你的行为,防御心和敌意也会升高,更引发你的负面行为,形成恶性循环。结果就是你们两个都觉得受够了、信任崩坏,而公司也失去了得到更好结果的机会。
至于另一个极端,则是和你要好的同事讨论时,你心中做了最好的打算,于是无论言语或肢体都展现开放,甚至是欢迎各种不同的想法。于是你们彼此分享、学习,工作的品质提升,双方的信任滋长。
想解决第一种会造成破坏的互动,方法就在于多运用觉察力(mindfulness)。只要先注意到自己做的假设,就有机会逆转所有偏见带来的坏影响。
在接下来几天里,请注意你对同事所说所做是如何反应。注意自己的身体,看看它透露了什么线索:你什么时候会心跳加速?握紧拳头?音调上升?什么时候身体会侵略性前倾,什么时候又会闭嘴退开?
每次发现自己有所反应的时候,都停下来想想自己怎么了。你正在假设或推测什么,而使得最后会有坏结果?请注意,会激起最强烈反应的,常常是你去假设别人的个性、动机,又或是推断别人以为你的个性或能力。你是否曾假设同事就是个混帐、白痴、找你麻烦?你是不是会打断他的话,觉得他在说你不够聪明、不够讨人喜欢、什么事都做不好?只要能先注意到自己的这些负面假设,就已经是很重要(虽然可能不太舒服)的一步了。
注意到自己预设的假设之后,就能把它换成比较有生产力的假设。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把对另一方个性的假设,换成关于所面对情境的假设。不要想「他挑我毛病,真是个混蛋」,而是想「或许是因为这场简报很重要,才让他标准订得特别高」。这样一来,你会变得比较大方、有同理心,对话也能更顺利。
同样的道理,也能用在对自己的推测上。不要觉得同事一定认为你很笨(直接否定你所有的价值),而是觉得同事是在评断你这次的表现:「或许她是认为,我还没有提出足够证据来证明这是最佳方法。」
把种种问题放在情境上,虽然还是可能感觉对方的行为有恶意,但这种诠释至少感觉起来不那么对立,两人的互动也比较有生产力。熟练这种方式之后,就能走到下一步,找出那些你所讨厌的言语或行动背后是否有正面的动机。
举例来说,文章开头举的那封信,很容易让人以为是要来找麻烦了。这时可以选择别假设同事是要找你碴,而只是想确保你不会带著有错的文章去简报。你也可以相信下午三点碰面的时候,同事是因为对你的工作成果有兴趣、而且想帮点忙。这些并不是要你违背理性、盲目乐观(这种事是发生在你信赖的人来帮忙的时候),只是要你更留心自己的想法、把负面假设转为正面,这样就算不开口,也能改善与同事的互动。
然而,要真能完整享有这种「觉察力」带来的优点,还有最后一步:把你在心中建立的好奇心展现出来。对于同事的观点,去问他问题,展现你开放的态度。「你觉得我应该改变一下简报的方向。不知道你是觉得怎样会比较理想呢?」或是「你在文件里有几个资料点和我有不同意见。你的数据基础是什么呢?」
看到对话是怎么忽然大为改观了吗?现在已经是两个人合力在解决问题,而不是两个在拉扯吵着谁才对得比较多。一旦改变这种对话的预设框架之后,你就会用到另一部分的大脑、开始更有生产力的讨论。关于重新评价是如何用到前额叶皮质区,而远离造成对立的杏仁核,请参考Hassin等人在2010年对于自我控制的研究,里面有些有趣的证据。
运用觉察力观察到自己的偏见之后,才能选择更有建设性的路。运用正面的假设,就能让你变得开放、走向进步;负面的假设则让你不断陷于过去。该是时候让自己放下偏见了,多多留心如何从每个同事身上都能引发最多价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