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1世纪资本论》
作者:托马斯·皮凯蒂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点评:财富分配已成为时下最广泛讨论和颇具争议的话题之一,但我们是否真正了解其漫长的演进过程呢?法国经济学家、巴黎经济学院教授托马斯·皮凯蒂对过去300年来欧美国家的财富收入做了详尽探讨,通过大量的历史数据分析,旨在证明近几十年来,不平等现象已经扩大,很快会变得更加严重。
2《第二次机器革命》
作者: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安德鲁·麦卡菲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点评: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这个世界从连接转变到超级连接,雇主可以轻而易举地从国外获得高于一般水平的生产投入,而一般化的终结也意味着从“第一次机器革命”到“第二次机器革命”,既是两个前后相继的历史阶段的接续,更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次划时代的超越。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研究者论断,由于现阶段数字化技术框架的基本成型,一个全新的基础环境和技术经济生态圈正在形成。相信对于中国这个正处在艰难转型期的大国来说,在此背景下,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3《金融的本质》
作者:本·伯南克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点评:关于一个风云人物的金融思考,关于一次席卷全球危机的事后反思。伯南克2012年在乔治·华盛顿大学作了四次讲座,讲座内容整理成《金融的本质:伯南克四讲美联储》一书。这本书可以视为伯南克对外界有关他本人、美联储职能作用及存在必要性、金融危机爆发原因、救市政策效用及后遗症等诸多质疑的系统回应,有助于人们加深对金融危机和政府金融监管的认识。
4《压力测试》
作者:蒂莫西·盖特纳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点评:作为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和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帮助美国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中渡过,从繁荣到萧条,再到营救复苏。在其坦诚、引人入胜的这段历史回忆录中,盖特纳带领读者走到了金融危机的幕后,解释其为修复一个破碎的金融体系,防止主体经济崩溃时所做出的艰难选择以及政治上不受欢迎的决定。这本启示录中,盖特纳向外界诠释了美国最终是如何经受住了政治和金融系统的“压力测试”。
5《政府与市场》
作者:维托·坦茨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点评:2010年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2009年我国4万亿投资所引发的种种后遗症又一次把政府与市场关系这一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更是将这一问题明确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见过诸多大场面的作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财政部主任维托·坦茨通过十多年对这一问题的潜心研究给出了自己的独到解读。
6《The Dollar Trap》
Author:Eswar S. Prasad Publisher: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点评:作为布鲁金斯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康奈尔大学教授的艾斯瓦·普拉萨德在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看衰美元的正当,执拗地做一名“逆流者”,在冷静分析整个国际经济形势周后,他在本书中详尽地阐述了美元仍将继续独霸国际货币体系。普拉萨德与主流观点相反,认为金融危机其实强化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就像他书中说的那样:“不要期待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下降”,“如果不是美元主导,那谁来替代?”
7《The shifts and the Shocks》
Author:Martin Wolf Publisher:The Penguin Press
点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决策者都采取了大胆迅速的行动,尤其是各大央行为了拯救经济而推出了前所未有的各种刺激措施。但英国《金融时报》首席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却在本书中对几乎所有这些应对措施进行了严厉指责。该书分为三个部分:金融危机的“冲击”、真正导致危机的全球经济环境的俯瞰、如何防止重蹈覆辙的一系列政策建议。作者在解释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上非常出彩,对危机后欧元区匆忙采取的财政紧缩及整个欧债危机的应对提出
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
8《The Escape from Balance Sheet Recession and The QE Trap》
Author:Richard C. Koo Publisher:Wiley
点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野村证券旗下的野村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恰逢时宜地推出了凝结其多年研究成果的著作《大衰退》,向美国以及欧洲市场即将面临的“资产负债表衰退”敲响警钟。6年后,辜朝明再次携其新书《逃离资产负债表衰退及QE陷阱》,向那些走在经济衰退复苏之路上的世界主要经济体,对正面临着的政治以及经济领域陷阱发出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