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和普莉希拉•陈(Priscilla Chan)宣布将把财产的99%捐作公益之后,接着的72小时里,批评声浪排山倒海。「他不是真的捐作公益,而是成立责任有限公司,部分经费会投资营利!」「他们其实是为了减税优惠!」「这是资本主义最糟糕的情况!社会的优先顺序好像变得由他们来定,但这应该是政府的工作!」
这让我想到小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的名言:「有25%的人,永远什么都反对。」
但更重要的是,这些评论并没看到其中真正大有可为之处。扎克伯格夫妇握有大好机会,能使公益事业的本质、执行方式、影响力焕然一新,并在过程中改变公民参与的情形。(老天保祐,现在每天美国都在发生大规模枪击案,公民参与真的需要好好转型。)
然而,前提是他们得从一个简直是异端、亵渎神明、天翻地覆的观点来看公益事业这件事。到目前为止,慈善家多半看不到这种观点,但这种观点正是改变的关键。
扎克伯格夫妇能做的是这件事:除了捐出99%的财富,还要规定这些钱交给非营利组织之后,每一分一角都必须用来做一件以前会觉得大逆不道的事。这件事,是我们一直认为非营利组织只要有可能、就该尽量避免的事:募资。我认为,募资这件事,根本就该称为是公民参与的建立。
原因为何?因为我们面对着「规模」的问题。疾病、贫穷、文盲、飙高的自杀率,这些问题的规模如同泰山压顶。相较之下,现在的非营利组织就是螳臂挡车。除非这些组织能扩大规模到足以和问题相抗衡,否则要解决问题遥遥无期。唯有大幅增加这些组织的收益,才有可能达到所需的规模。而这里,募资是唯一的办法。
过去,公益创投(venture philanthropy)说它们的重点在创新,说要「找出最具创意的社会企业,也就是有最好的方法能解决饥饿、文盲等问题。接着就是为他们提供资金。」但很遗憾,这实在太过短视。这里最大的重点并非创新。虽然创新确实也很重要,但远远不及真正的重点:倍增效应。就算你有了全世界最创新的计划,如果规模和要解决的问题相差太远,又能发挥什么效果?只有募资一途,才能真正取得更多资金、投入计划。而且,这种作法是带入一般大众的力量。如果捐1美元给乳癌防治的研究,能得到的只是1美元的研究结果;但如果把这1美元投入募资,就可以为乳癌研究得到2美元、5美元、甚至10美元的经费。
1998年,我的公司发起为终结乳癌而走的 Breast Cancer 3-Days 活动,共投入35万美元的风险资本。如果当时的投资人说「我不想做募资,只想把这35万美元投入乳癌研究」,最后的结果大概也就是如此。但情况不然,我们用这笔钱创造出了一股源源不绝的年收益,短短五年间,就已经让这笔投资暴涨554倍,为乳癌研究带来1.94亿美元;而且,这可是扣除一切成本后的净利。过程中,有106,000位市井小民,这辈子从来没把一分一毫捐做公益,但这次都成了过程中的大功臣。相较之下,如果只有35万美元,能做出什么水准的乳癌研究?
此外,我们也曾发起防治爱滋的AIDSRides活动,最初的风险资本为5万美元。不过9年,我们就让这个资本暴增1,982倍,为爱滋防治带来1.08亿美元净收入。
如果这些资本投资人都像一般公益家一样短视,绝不可能达到这些成果。
盖兹基金会本年度总共提供了35亿美元的补助款,如果这笔钱给予受补助人后,都是投入募资、并达到像我们一样的554倍效果,就等于能拿到1.9兆美元的资金。就算是实际一点,假设募资效果只能达到10倍,还是会有350亿美元,已经超过自盖兹基金会成立以来所捐助的总额。
以下再举一个例子:伤残勇士计划(Wounded Warrior Project)。这个组织的历史还不到15年,但理事会识见深远。在2006年,伤残勇士计划取得的资金约是1,000万美元,其中有150万用来募资、290万用于人事行政,其他560万才用于退伍军人。换句话说,间接成本高达44%。大多数公益组织的评估标准可能会大呼:「这太差劲了!」一般而言,传统的董事会,就会急着削减募资及人事行政的费用,但伤残勇士计划却走了反向的路。在2012年,他们每年投入募资的资金高达2,000万美元,但能带来2亿美元的收入,最后能有大约1.15亿美元用在退伍军人身上。今年,伤残勇士计划将会募到4亿美元,其中能有超过2亿美元用于退伍军人。如果他们的理事会只想到把短期的小钱交给退伍军人(大多数公益组织都是如此),他们现在能分的,仍然只会是个560万美元的小饼罢了。
我们之所以喜欢捐钱给社会公益组织,是因为这些组织立意良善、在学术上值得探讨、是个聊天的好题材,而且也能让我们立刻得到满足,觉得自己今年做了好事。而我们之所以讨厌募资,则是因为这本质上就是业务、就是行销。我们对此嗤之以鼻,觉得自己比这高尚。
其实,只要我们真正看清逻辑,就能帮助那些目前受到伤害的人。我们一向仰赖的道德罗盘,其实是在带着我们不断瞎转。如果扎克伯格夫妇将这整笔钱投入战略投资,挑出他们认为最创新的组织后,将钱用来执行聪明、经过核实的募资计划,这笔钱就能发挥原来五倍、十倍、二十倍、甚至是五十倍的功用。以他们的知名度,他们也能够树立引起大家注意的新典范,让其他慈善家效法。这样一来,就可能让大众大规模参与,将钱捐助给各种公益活动;要不然,这些钱大概就是落到那些最懂业务和行销的公司手里,就像是莱雅、百思买(BestBuy)等等。
过去45年里,公益捐款占美国GDP的比例一直就卡在2%左右。但这实在不足。扎克伯格夫妇如果发挥影响力,就能让那些最创新的组织得到更多经费,使一切改观,甚至整体社会看重的优先顺序也可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