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是:这件事情不能全部推给站在生产线末端检查最终产品的“质量控制员”,这是(或应该是)一件从原材料到达那一刻起到成品出厂的那一刻渗透整个组织的事情。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注重程序,其基础是:质量必须符合客户的要求。客户的要求可以检测,一旦偏离要求可以通过程序改进或重新设计加以避免。
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认为全面质量管理的战略具有以下特点:
- 所有的经营管理程序杰出
- 企业所有领域不断改进
- 明白质量的改进能带来成本优势和更大的盈利潜力之道理
- 与客户和供应商建立更广泛的联系
- 组织内人人参与质量管理
- 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组织实践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期间由日本的几个公司研发,但是,它主要以两个美国人W. 爱德华·戴明和约瑟夫·朱兰的学说为基础,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默默地发展了这些原理。有些书籍和文章对该思想的发展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戴维·加文1983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描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做法以及其他技巧使日本企业将国外竞争对手远远地抛在了后面,后来该思想又得到美国人的重新开发,并在美国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表面上看,欧洲有时置于这场美日间所进行的乒乓球赛之外,但它偶尔也声称自己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源泉。法国雷诺汽车公司董事长雷蒙德·莱维20世纪90年代初曾经说过:“质量代表一种文化,我们欧洲人决不能让其他人垄断这种文化,笛卡尔的欧洲,理性时代和启蒙运动的欧洲,过去两个世纪发生工业和技术革命的欧洲,欧洲本身蕴含‘全面质量’一词所表达的方法和精度的所有内容。”
20世纪90年代末,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曾出现过对抗性反应,尤其是在美国,例如,佛罗里达电力公司曾因为质量管理赢得戴明奖,这是赢得此殊荣的第一个美国公司,可它却因为员工抱怨太多的文书工作而砍掉了全面质量管理项目。麦道公司下属的道格拉斯飞机制造公司也几乎全部砍掉了该项目。《新闻周刊》(Newsweek)曾有趣地描述该公司的行为:“在道格拉斯公司,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似乎只是另一个温室,在此,日本的鲜花从未打算在坚硬的美国土地上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