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点是流行病学中的一个术语,被马尔科姆·格莱德威尔在其2000年出版的《引爆点》(The Tipping Point)一书中引用,并应用于生活的其他领域,包括商业领域,该书的副标题“如何使小事引起大的反响”更清楚地解释了书名的含义。
流行病学中的引爆点指的是这样的时刻:一个小小的变化颠覆了一个系统的平衡,引起了巨大变革。例如,流行性感冒在人群中的正常蔓延突然变成一种传染病。近年来,流行病学语言在商界(像病毒一样)蔓延,管理人谈论病毒营销学,他们团队的传染性狂热,和企业贪欲“爆发”,甚至价格低廉的美国捷蓝航空公司曾被报道说“乘客虐待猖獗”。很多此类语言的传播归咎于网络,因为网络上病毒很普遍,潜在的信息有时会突然爆发,感染我们所有的人。
格莱德威尔说:“有时候思想、行为、信息和产品就像传染病一样爆发流行,它们是社会流行病,引爆点是对我们周围社会流行病的一个考查。”
他说他首次接触该思想是他在《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当记者的时候,当时他在报道艾滋病的爆发,他写道:此病“爆发于1982年,起初是一种只有几个男同性恋者受感染的罕见疾病,结果成为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传染病”。
电影(《厄夜丛林》(The Blair Witch Project)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是无论耗资较少的小片还是耗资巨大的大片都有此类现象发生)和书籍(如《追风筝的人》(The Kite Runner)或《熊猫吃射走》(Eats,Shoots and Leaves)/《吃,射击与离开》)都具有类似的现象。产品与品牌也同样,例如,爱马仕头巾,百利达手袋。但是尤其是那些容易引爆流行的产品和品牌,如苹果牌电脑,苹果牌音乐播放器或黑莓移动语音系统。
每一个营销经理都梦想自己的下一个产品投放市场时会有此类现象会发生。能否成功达到引爆点有以下几个因素:有人的作用,在于他们能否将流行病大范围传播(他们是很好的传播者吗?患感冒时他们是否打很多喷嚏?);流行病本身的类型也起作用(是否容易染上?病菌能否吸入?或只能通过非保护性的性行为传播?);最后,取决于传播的环境(在经常有亲密接触的人群当中?还是在远离人群的萨斯喀彻温的边远地区?)
虽然格莱德威尔的管理书籍非常畅销,但是《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将其描述为“流行社会学的平凡之作”,除了透露“不要吃惊”的信息之外,该书对于管理者而言没什么实际价值。
格莱德威尔说,我们总是期望日常变化缓慢持续地发生。但是,他补充道:
当纽约的犯罪率无明显原因突然大降,或一个预算紧缩的影片结果竟然赚了亿万美金时,我们会大吃一惊。我告诉你们,千万不必吃惊。社会流行病就是如此发生。